“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
“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包括储能、节能、绿氢等技术也将获得更多的创新和市场发展空间。
在今日(10日)召开的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增长,正由“微不足道”变为“举足轻重”,由能源供给的“补充”变为“主流”,将在能源变革和未来能源供给中担当大任。
今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杜祥琬表示,“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行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能源行业的投资方向更加明确,将带来新产业、新增长点,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的增量将主要靠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提供。”杜祥琬说,一个关键的变化是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快速下降,2010年至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的加权平均成本已经分别下降了82%、47%、39%和29%。
杜祥琬预测,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达到20%,电力在终端能源中占比将超过30%,非化石电力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超过40%。这涉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领域,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和综合能源服务,以及电网、微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的形成,将培育一大批可再生能源的产消者。这批产消者,自发自用,寓电于民,也可与集中式电网互动。”杜祥琬说,数字化技术、储能技术和调峰技术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变成稳定输出的优质电源,将在实现能源替代、降低化石能源比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能效有明显提高,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大。“能源结构有改善,但不够革命性。目前能源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偏重、能效偏低、结构高碳,使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杜祥琬说。
数据显示,从行业看,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建筑和工业碳排放占比分别为41%、28%和31%。
杜祥琬说,碳中和有两个公式,一为碳排放,即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占比,再乘以单位化石能源排放;二为碳汇,包括碳吸收及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移除。若两项基本相等,即为碳中和。
他说,在化石能源为主的今日,全球和中国降碳的首要措施是“提能效、降能耗”。其次是提速能源替代,在能源结构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使之成为高质量能源。同时增加碳汇。
杜祥琬表示,目前中国能源转型正处在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发展阶段,应协调互补,此消彼涨,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实现电气化、智能化、低碳化,核心是低碳。“十四五”期间,应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步推动能源空间格局优化和能源结构优化,重点关注东部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由能源消费者逐步成为能源产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