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图打造复合型“大文创”IP拓宽公共文化的边界
“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之一,也是全世界一流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之一,广州引领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也引领了世界公共文化发展方向。”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曾在广州举行的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上如是表示。这句话精准道出了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也引出了图书馆如何引领公共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命题。
广州图书馆不仅见证着美丽广州的日日夜夜,也为花城人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活动,在打造多功能的复合型文创IP上,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走进广州图书馆(简称广图),阅览区简洁精巧的书桌、设计巧妙的阅读灯、安全方便的电源插孔、免费提供的WiFi信号,以及书架上自动感应的照明系统等都映入眼帘,开放、平等的空间设计和多元灵动的功能布局,使得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都能在此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交流功能。
据广州图书馆公共关系负责人曾茜介绍,这里10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总共提供了350万册图书的开架容量,全部供给读者自由阅读,是世界上最大的市民开放式图书馆。超过90%的馆藏开放,营造了人在书旁、书旁有人的阅读氛围。
这里,不仅有书,还有诗、有画、有花,充分体现了广州图书馆的多功能文化创意,比如广州图书馆创办了公益阅读、广州新年诗会、羊城学堂、雅村文化空间、“爱绘本·爱阅读”亲子读书会、悦读沙龙、文学名家公开课、“知粤讲堂”、“环球之旅”等30多个品牌的系列活动,面向所有公众开放,读者均可免费报名参与。
文化公益单位不能收费,那文创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曾茜表示:提供多层面复合型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口碑,提升品牌价值和无形资产。
以创意带动形成多层面复合型的文化活动
“新年诗会”
不按照套路出牌,创意迭出
广州新年诗会创办于2008年,已经成为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广州这座城市迎接新年的一种特别方式。
广州新年诗会以“诗”为核心,而不拘泥于诗,用各种表现方式展现过多种题材。广州新年诗会的创始人、著名诗人、总策划黄礼孩说:“2019新年诗会《移动的瞬间》就考虑过做一个平行的诗歌摄影展,用更多广东先锋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来对应新年诗会的内容,如此来构成了一种呼应和观照。2020年的新年诗会,推出的是诗人叶芝,虽然诗剧是主体,但叶芝的其他诗歌在外围以不同的方式出现,用两种语调来演绎,其本身的仪式、空间声音、景观、联觉已经构成了一个平行关系,这样一个跨文化的实验剧场对于探讨叶芝的诗歌世界,让读者去理解诗人叶芝的心灵王国是有帮助的。”日常生活空间的诗意转化,如同歌德说的,“去了解那些力量,使世界变成一个整体”。
坚持了12年、进驻广州图书馆第7个年头的广州新年诗会,一直被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所模仿,但一直没有被超越,因为其核心价值在于不按照套路出牌,每年都创意迭出。
“公益阅读”
支持创投项目引领阅读方式
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创新阅读方式,也正是广州图书馆探索的方向。
广州图书馆的广州公益阅读(原广州阅读联盟)项目自2017年4月创建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凝聚社会力量,以促进全民阅读为宗旨,致力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该活动曾荣获2018年广州市图书馆学会优秀阅读案例评选活动一等奖。
2019年,广州图书馆和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共同支持了36个广州公益阅读创投项目,吸引了广州众多知名的读书机构,比如广东省南方阅读公益基金会、爱读书会、广东启润律师事务所的“启书润知系列读书会”等,共同举办360多场免费的公益阅读活动。这些活动如同盛放的鲜花一般开放在广州的各个阅读空间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至6月15日,“广州公益阅读”项目共举办164场线上活动,活动参与人次达到56021.4月至5月,承办了20场南国书香节线上阅读活动,内容涉及文学、艺术、亲子、健康等,受到读者好评。
同时,广州图书馆积极探索公益阅读的合作形式,征集45个公益阅读创投项目,将项目活动地点限定在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旗下新华书店门店、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各学校等,联合广州多家有品质的读书会,让“公益阅读”这个项目常有常新,切实走进市民生活,让阅读成为一种广州生活方式。
“羊城学堂”
包罗万象的人文盛宴
羊城学堂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图书馆、信息时报社协办,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性讲坛。以人文历史、科普教育、经济民生等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主讲,致力成为广州人文生活的引领者。2007年起每周六上午10时准时在广州图书馆报告厅举办。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羊城学堂现场讲座暂停,改为线上直播。2月至6月底,羊城学堂共举办线上讲座直播10场,主题包括文学及国学经典、健康、历史文化等,总计10场讲座,共吸引101万观众在线观看。在疫情期间,为广大广州市民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文化精神交流空间。广州市图书馆方家忠馆长曾对此感慨,疫情被迫让图书馆的讲堂改为线上直播,但由此却带来了更大的流量,可谓危机也催生了新的生态。
文之道
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前卫创意=公益新理念
对公益文化机构来说,提供普惠式的免费公共服务,只是它们在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如今,随着市民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必须让文化在多个维度“活起来”。而实现“活起来”的重要路径就是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升级文化服务功能,提升文化品牌价值,而这个过程类似“打造文创IP”的过程。
文创IP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创IP指的是具体的产品形态,而广义的文创IP则包括有形的文化产品和无形的文化服务,可称为“大文创”IP。
有形的文创产品需要创意和资源共享,而无形的文化服务则需要创意和多方力量的精耕细作。
宏观层面上,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做出了可贵而有效的探索: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与社会力量共建共享、融合发展,采取文教融合、文商融合、文企融合等方式,积极与书店、企业园区、咖啡店、公园、房地产商、教育机构、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地铁公司等社会力量合建分馆。截至2019年底,广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建且实现通借通还分馆达97个。
微观层面上,文化公益机构开展多项人文活动,引领文化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促进优秀文化资源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比如,广州图书馆的新年诗会和公益阅读,联合了多方的社会力量,形成复合口碑,成为一张广州的文化名片。此外,广州图书馆还充分利用优秀的硬件设施,提供了文化创意空间,如“雅村文化空间”文化艺术普及系列公益讲座,也成为广州公益文化和市民人文生活的一个亮点。
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曾说过,“图书馆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公共服务,塑造城市的形象,还是一座宜居的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的文化条件。”只有不断开拓新思路,将紧跟潮流的创意融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才能让一个公益文化机构本身成为“大文创IP”,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