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我国首个卫星物联网组网计划正式启动

2020-05-14 09:50:00

 

来源:中国电子报

5月份是属于卫星的月份。5月12日,冠名为“快舟·传祺GS4号”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行云二号”01星、02星两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国首个卫星物联网正式启动组网计划。

今年4月,我国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且已经开展过许多卫星互联网的建设部署。本次发射的首个卫星物联网星座又是什么?未来会发挥哪些作用呢?

布局卫星物联网,实现“真·万物互联”

“行云工程”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牵头实施的商业航天工程(603698)之一,该工程主要分α、β、γ三个阶段,计划在2023年前后建成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卫星物联网星座。本次发射的是“行云工程”α阶段的两颗技术验证星,由中国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三江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此次发射成功,“行云二号”正式展开在轨技术验证和应用测试。

卫星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都是我国重要的商用航天工程,也是卫星组网的重要抓手,两者有何区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行云工程总设计师刘萧磊对记者说,卫星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的概念可以参照地面物联网和互联网:对于包括4G、5G在内的互联网建设主要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物联网连接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相较于互联网追求传输速率,物联网主要追求的是“广链接”,对速率并没有过高要求。物联网最典型的应用是共享单车,通过物联网单车实现对共享单车的管理。

为何举大力发展卫星物联网?地面物联网是基于地面通信基站的通信,主要用于人口稠密地区,但在人类活动较少却又需要通信的区域,安装基站、铺设线路难度大、成本高。数据显示,目前地面物联网业务因地面蜂窝基站覆盖率严重不足,陆地覆盖率约为20%,海洋覆盖率不到5%。有了卫星物联网,这一切都有望被改写,海洋、岛屿、沙漠等地或能轻松互联。

“行云”卫星物联网工程致力于解决目前“通信盲区”难题,实现真正的全球万物互联。“卫星物联网是对地面物联网的补充,不受天气、气候等因素影响,可覆盖地面信号无法覆盖的地区,今后要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必须布局卫星物联网。”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镝向记者指出。

据介绍,此次“行云二号”的两颗卫星入轨后,将同步开展试运营、示范工程建设,为智能集装箱监管、极地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气象数据预报、海洋环境监测、海上运输通信等多个行业提供应用测试,并为后续卫星物联网的组网奠定基础。

新基建聚焦,卫星组网恰逢其时

卫星组网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各大卫星网络公司就开始了庞大的卫星组网工程。近年来,美国SpaceX、波音、亚马逊等高科技企业纷纷入局加码低轨卫星通信领域。

现阶段,我国已有多家国企和民企提出了低轨星座组网方案,并已发射了试验星。除了低轨卫星窄带物联网、卫星宽带互联网,目前中国卫通(60169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开通了静止轨道高通量卫星的互联网业务供多种用户应用,并成功地进行了各种试验。最近还有消息称,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已经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于5月正式发射。这意味着“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国将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随着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卫星物联网组网等问题都得到了更好的解决。特别是新基建对于商用航天工程的政策利好,更好地进行了市场的引导和推动,被称为通信技术产业第三次革命的物联网时代,正加速走来。

“这都是我国卫星组网建设项目分工开放政策的积极成果。原来,应用卫星只能是国企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公司研制,现在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也加入研发的队伍中并逐步取得成绩;此前航天高科技项目只能由国企承担,如今民企也可以承担,这显著地增强了商用航空工程的研制力量,无疑令人振奋!”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原总工程师闵士权告诉《》记者。

未来的卫星物联网将有着十分可观的市场前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称,预计2025年前,卫星物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到8500亿美元。美国权威卫星行业咨询公司NSR预测,2022年将有1亿至2亿台物联网设备有接入卫星的需求。

对于这一片蓝海市场,世界各国对于低轨通信卫星星座频率和轨道资源的“抢占”已经拉开序幕。中国卫通集团科技委原副主任、中星-16卫星工程副总师、研究员闵长宁告诉《》记者,我国从2017年开始申报低轨星座宽带卫星网络资料,但国外在2012年已经开始申报,2014年是高峰,目前全球有约200份低轨星座宽带卫星网络资料已申报。目前我国已经向国际电联申报了由864颗卫星组成的低轨星座宽带系统卫星网络资料,但目前我们在频率地位上还相对落后。

“频率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各国都必须依据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规则进行开发利用,频率轨道的使用必须进行国际协调。”张镝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