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健康新基建率先迎来风口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面冲击,国家推出聚焦在5G、AI、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链的“新基建”,着眼未来的产业布局,为城市及全产业打造智能革命时代的基础设施。在疫情之下,数字健康新基建率先迎来风口。业内专家指出,新基建需防“重硬偏软”,同时必须加强人才的基建。
疫情推动AI进入抗疫一线
3月31日,日本知名医疗科技机构JBC正式上线阿里云新冠肺炎AI诊断技术,开始向日本医院提供这一服务,帮助医生通过CT影像快速进行新冠肺炎筛查。该技术由阿里健康联合阿里云、达摩院研发提供,已在中国近170家医院上线,20秒即可完成一次CT诊断,准确率达96%。
这是阿里健康数字化“新基建”的冰山一角。疫情期间,筛查新冠病毒的AI辅助诊疗需要大量云端算力,算力成为“新基建”核心要素之一。早在1月底,阿里云即宣布:疫情期间,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本次新冠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目前,阿里云已支撑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北京大学、晶泰科技等机构的研究工作。阿里巴巴旗下的达摩院,在疫情中也走向抗疫一线。除了达摩院CT影像AI进入医院辅助诊断新冠肺炎,达摩院全基因分析平台也迅速在浙江疾控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等落地,大大缩短了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的时间。
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阿里健康已经架构起区域医疗云、医疗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药品流通网络、药品追溯系统、电子健康档案六大板块,加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新基建”步伐。
“新基建”应深耕产业土壤
与2008年刺激计划聚焦的“铁公基”不同,此次新基建的主体是偏软的行业,其产业带动性和价值推动力是需要硬件行业的支撑与联动。业内专家指出,基建“重硬轻软”的习惯,会容易忽略应用场景和运营方面的价值,不能本末倒置出现投资主体受益者通过新技术的通道腾挪到硬件行业,变成了变相的硬件投资,导致新技术的研发资源不足而夭折。
北高峰资本及坤湛科技创始人兼CEO闵万里指出,高科技的新基建容易脱离目标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出现与产业应用脱节的情况,所以需要特别关注高新技术对产业的渗透性,“新基建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闵万里认为,应该关注“产业AI化”而不是“AI产业化”。“用AI技术下沉到产业,尤其是占据近一半GDP的实体产业,解决生产效率低与智力要素低的生产模式,追赶先进国家的农业、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例如,青岛浩丰集团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生菜精准种植,节约水、肥、药成本153元/每亩;攀枝花钢铁利用AI算法和大数据技术优化炼钢全流程,控制铁损和辅料消耗每年节约1700万元。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尽管诞生于互联网行业,但其创造价值的潜力在第一、第二产业非常大,也应该与AI一起下沉服务实体产业场景。而5G及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顾名思义,就应该在对应的目标产业中发挥助推的作用,避免脱离于产业的营养液而窒息。
此外,在资本投入的同时,还必须有人才基建。“在产业工程师中培养一批具备新技术素养的专家,就真正解决了产业人才的转型升级问题,能够与投资手段形成良性配合。”
“新基建的产业影响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以短期的眼光度量,需要产业实践者的开放与决策者的理性和耐性。只要能够深耕产业的土壤,瞄准提升产业效率的目标,这次的新基建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生产力效率。”闵万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