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汽车是“消费回补”的重点领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考虑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投资项目申报、审批有时滞,发挥消费“即时见效”的优势,是应对疫情的有效手段,也能从终端激活物流链条,更是“疫后重建”的抓手。
消费政策,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消费回补”,即把因疫情延后或消失的存量,尽可能补回来;二是“潜力释放”,侧重于增量,即通过“疫后重建”,促进新兴消费、软性消费、隐性消费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表的实物消费,分为必选消费和耐用消费,以粮油食品、日用品为代表的必选消费,支出刚性,短期难以被刺激,以往刺激消费的重点在汽车和地产等耐用消费上。
地产、汽车是“消费回补”的重点领域。近期,众多地产商基本上线了“网上售房”,并通过“VR全景看房”、“无理由退房”等新模式,促进网上销售。目前,地产售楼处复工进度差别很大,热点城市大概在60%左右,非热点城市很多在50%以下。但据调研,即便售楼处开放了,百姓外出情绪也不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借助中国下沉深度、普及广度极为优越的移动互联网,将“网上售房”这个渠道完善起来。
目前看,除了开发商以外,保险公司可承保质量风险、“货不对板”风险、退房保障等;政府可在线审核、在线网签、落实违规处罚;银行可以在线办理评估和按揭,疫情过后再线下办理合同或房产证等,以解除购房者对“网上售房”渠道的不信任。
对汽车消费而言,根据中汽协统计,2019年,中国乘用车销售量同比下跌9.56%。根据数据,2020年1月份,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0.5%。疫情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影响,收入预期可能会悲观,或对大宗消费造成冲击,对本已下行的汽车行业更不利,特别是民企集中的汽车零配件。目前,有的地方已发布实施了“购车补助”等。笔者认为,汽车与地产一样,都具有产业链“强关联”的特征。下一步,建议重启汽车购置税优惠,增加摇号名额,放松甚至取消限购、限行,继续维持新能源汽车补贴等。
除了地产、汽车这类大宗消费外,针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业内普遍认为,春节或一季度是这些行业最旺的季节,这个消费时段过去了,今年难以回补。
最典型的就是电影、旅游、餐饮、交通等。对于这类行业,现金储备有限,员工工资支出大,日常运营完全依托于店铺的流水滚动。前期,这些领域的消费基本按下“暂停键”。未来,渐进恢复常态的过程中,除了供给端舒缓“资金链”外,迫切需要在需求侧启动“消费回补”的纾困措施,让现金流循环起来。笔者认为,限定用途,拉动特定行业的“消费券”,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也是有效的手段。
而且,这类“消费券”由财政背书,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等途径,以虚拟现金的形式,低成本地发放给广大群众,特别是受疫情冲击的中低收入居民。而且,还可以限定用途,比如日用品“消费券”,促进零售行业消费;餐饮“消费券”,促进连锁餐饮消费;电影“消费券”,让消失的电影“春节档”复归。这样,救助政策精准落地,还加大了民生托底保障的力度。
为提振消费内需,成都和杭州都曾发放过“消费券”。以杭州市为例,2009年春节前后,市、区两级财政各出资5000万元,建立1亿元的“消费券”专项资金,“消费券”面向企业退休人员、特困户、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等人群,受益对象132万人。
据悉,这批消费券的面值为20元,使用期3个月,过了使用期,消费券的适用范围就会大大缩小,3个月内可在100家店使用,过期后,只能在20家店使用。消费券使用范围很广,包括文化娱乐、交通、体育、购买本地产家电、旅游产品等五大类。对于市民来说,多数日用品价格不太高,“消费券”降低了购买门槛,自然消费大规模释放;而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消化春节前储备的库存,增加营业收入,顺畅现金流,上下游也就循环起来了。
当下,基于疫情控制的考虑,人群集聚不受鼓励,甚至会受到控制,再加上百姓外出的情绪较低,餐饮、零售、线下教育、娱乐等复工有一个过程。不过,百姓线上消费的习惯已形成,中国也已建起了发达的物流网络。因此,完全可通过发放电子“消费券”,像杭州一样,限定使用领域、使用期限,鼓励网上消费,既降低了人群集聚,还让线下制造和物流这个“先行官”循环起来,打通了“大动脉”,从而为彻底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创造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