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马上金融加码科技能力建设 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2019-10-23 14:54:00

 

来源:中国网财经

10月20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大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数字产业化规模为6.4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24.9万亿元。

大会上,重庆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两江新区也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持续发力。今年九月,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宣布成立,吸引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重庆,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金融以联盟理事单位的身份加入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以金融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助力数字经济生态圈打造。

随着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上半年国内消费强劲,消费金融的市场格局亦在发生巨变,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加入了消金新战场,借助金融科技之力投入消费金融创新。消金战场硝烟再起,分工细化,竞争激烈,过硬的技术成为立身之本。

场景化探索至关重要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前金融业界不断探索的方向。扣紧政策导向,场景化的消费金融越来越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争相抢占的领地。一种“多层次”的消费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借助自身的资金优势、风控优势,基本占领了头部流量,其消费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信用卡业务。互联网巨头旗下消费金融产品也不甘示弱,利用其巨量流量入口与风控技术,将客群下沉,满足无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需求,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通过牌照优势,加强与各消费场景的深度结合,增强优势。这些创新业务模式均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形成竞争与互补关系。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以下简称“马上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必须与消费场景结合。“场景经营的本质是随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对接,在交易过程中产生很多金融服务,如何把产品和服务嵌入到整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对接的平台,这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趋势。”他如是说。

鼓励消费、刺激消费是大势所趋,但如何控制好风险,不发生“过度超前”的消费?马上金融认为,必须要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用户,通过全方位分析用户消费生命周期,可以充分了解用户在某一个时段的消费痛点,并根据这一痛点判断消费的合理性,提供相符合的金融服务。这种多维度、实时动态的用户消费行为轨迹可以客观展示用户当前的消费痛点与消费生命周期的合理性,这使得消费金融的风控管理更加前置。

遵循这一理念,马上金融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根据马上金融控股股东重庆百货披露的最新半年度报告,截至2019年6月30日末,马上消费金融累计放款2319亿,笔均贷款额3000元,与超过180个场景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不良率控制得当,同比下降0.73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打头阵

马上金融稳打稳扎,规划并不止于此。据赵国庆透露,马上金融希望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实现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快速适配,如何获客、风控、做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改变传统运营模式的效率及提升用户的体验,这是关乎用户体验和高效运营的重要元素。“基于此,我认为构建消费金融的五大关键科技能力是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能力、开放平台能力、高效价值传递能力、数据驱动能力、消费场景适配能力。”

培育科技能力被马上金融放上重要议程,据悉,马上金融的科技团队有900多人,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二。马上金融从很早开始就在探索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拥有业界领先的技术能力和落地经验,目前已具备输出给城商行和农商行等金融同业,覆盖授信、风控和交易等综合性解决方案的能力。截至目前,已经报批达200项专利。近期上线的多个技术也令人眼前一亮。

针对金融多场景的业务对于用户身份需要鉴定实时性、精确性的要求,马上金融打造了集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声纹识别、OCR识别、人脸框内检测等技术的SAAS化智慧双录服务平台。在选购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自助式地完成录制音视频、身份认证、风险揭示、电子签署协议等一体化的整个认证留档过程。

据了解,马上智慧双录产品技术上采取“人脸+声纹”识别的双保险人身核验技术,并在录制过程中进行持续的人脸框内检测,实现了自助双录过程中持续保障身份核验的技术突破。其中,马上金融自研的活体人脸识别系统FaceX2.0,准确度达到99%,公司刚刚研发的唇语识别技术,识别通过率达96.67%以上,识别速度达到3s以内。该技术不仅已经应用于马上金融各种信贷场景,也已应用于重庆百货的刷脸支付等场景,未来或将在无人零售、无人银行等方面有更广泛的应用。

未来,科技自主能力将成为消费金融核心竞争力,为行业带来崭新机遇。马上金融对内加码科技能力建设,提高自身竞争力。对外不断进行技术输出,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正在用实际行动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