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下沉到低线市场时 管理漏洞被曝出
无人便利店下沉到低线市场时,管理漏洞被曝出。10月21日,无人便利店4日内被同一人盗窃近800件商品一事引发热议。虽然该事件属于少数极端事件,但4天内出现重复作案,也曝出无人模式背后管理的漏洞。甚至连商业专家也表示无奈:“恶意盗窃的行为,目前无人商店几乎无力应对。”无人零售模式难道仅能靠消费者自律在整体素质更高的大城市普及?当下的业态死胡同是否能靠更成熟的智能技术来破局……
根据微博消息显示,广东佛山一男子在短短四天内十余次进入某无人超市,偷走近800件商品,价值合计约3500元。通过查看无人超市内的视频监控,发现该男子通过扫码认证的方式,多次进入该无人超市,盗窃饮料、饼干、糖果等各类商品,并在自助收银台假装用手机付款。事件发生后,迅速受到广泛的关注,登上微博热搜。
与传统的超市不同,无人超市无人值守,消费者从进门、付款全部通过用手机“扫码”完成,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购物体验。但是,同样也是因为无人的存在,让不少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际。
实际上,此次无人超市被盗事件并非首次,此前,也有多地报道无人超市被盗事件。2017年9月,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的一家“无人售货超市”中,几名男青年先后利用无人超市无人看守的空当,通过撕下商品标签规避扫描机器的方式实施盗窃,店主在盘点时才发现商品被盗。2018年2月,成都无人超市的“缤纷魔方”也发生过同样的事件。偷盗者用手机微信扫码进入超市后,拿取商品到自助收银台假装扫码付款,然后偷偷将商品标签撕掉,以此规避超市门禁扫描,装入事先备好的口袋中,若无其事地离开了超市。
尽管事后警方都在第一时间将嫌疑人抓获,但是对于业界来说,纯无人店这个模式一直面临着诸多痛点。各种案例暴露出无人零售所存在的漏洞,曾经风靡一时的无人零售几乎进入死胡同。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杨青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人商店的快速发展,行业对技术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对具体的运营管理欠缺深入的分析。从运营成本上看,无人商店的主要成本包括软硬件投入、租金、人工、水电等。无人商店通过技术、设备省掉了店内的一些人力成本,但是背后的隐性成本却不可忽视。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无人商店的包装被损坏、商品过期等概率一般要比传统门店大很多。也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管理问题。虽然有一些防损防盗的手段,如花费较高的人力和技术成本用于监控、感应等,但对于恶意的偷窃行为,目前无人商店几乎没有应对能力。
短短几年的时间,无人零售从红极一时到哀鸿遍野。纵然无人零售在便民性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屡次发生的偷盗事件及无人商店所面临的诸多未解难点,使这一业态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有分析认为,尽管无人模式抓住了消费时间和空间上的两个空白点,从消费角度看,这是非常受欢迎的商业模式。不过,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尚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商业模式。同时,无人零售考验的是背后设计者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