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卫星研制基地启用 将承担百颗以上微纳卫星研制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在临港新片区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正式竣工启用。其中3.6万平米的卫星总装厂房未来将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是中科院和上海市于2003年共建的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应用。截至今年9月,工程中心已成功发射了以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为代表的47颗卫星,成为中科院和上海市院地合作的成功典范。
2014年10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根据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工作部署,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17年7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获得中编办批复成立。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目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注册在临港新片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注册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两个法人同时运行。
自2015年以来,工程中心在张江园区的科研场地和设施已难以满足卫星研制任务的需求,也难以支撑“十三五”及后续科研创新发展的需求。在上海市和临港管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时任上海微小微卫星工程中心相里斌主任和领导班子决策,在临港地区规划建设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临港卫星研制基地。
基地总体规划占地240亩,总投资约22亿元,计划分四期建设。一期项目为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自筹经费建设,项目总投资9.9亿元,占地面积113亩,建筑面积9.5万平米。
其中卫星总装厂房3.6万平米,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和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将主要承担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任务的组批生产制造。
二期项目为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南区,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承担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微小卫星模块化智能制造与应用创新平台项目支持,总投资3.4亿元,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3万平米。
南区项目已经取得施工许可证,并于今年9月底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竣工投产。南区项目计划建设一间卫星创新工厂,构建卫星全流程规划管理及云数据支撑平台、面向精益化智慧化卫星AIT平台等5大卫星研制专用和共用平台,支撑未来十年内600余颗商业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
三期项目计划命名为临港卫星研制基地东区,占地30亩,总投资约3亿元,主要建设航天产业孵化器、空间学术交流中心等。东区项目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技术力量,重点开展航天产业孵化,瞄准遥感数据开发及应用、卫星通信应用、导航定位应用,以及航天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期项目为未来拓展区,占地60亩,总投资约6亿元。重点拓展卫星制造及应用产业,发展芯片开发与制造,星上高性能元器件和单机研制,以及批量研发低成本地面应用设备等。
就在一个月前的9月12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其中,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超过110亿元。中科院微小卫星应用模块化研制项目是当天签约项目之一。
该项目是由中科院在临港综合区内设立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微小卫星模块化智能制造与应用创新平台,目标建成 “上海智能创新基地”的旗帜和标杆,具有较强的行业和区域示范作用,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