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医养结合发展又迎来政策利好

2019-09-16 08:48: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照料和护理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创新养老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成为目前较为迫切的事。因此,医养结合解决模式一经提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日,这种模式的发展又迎来了利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大规模培养养老护理等人才;落实对医养结合机构的税费、用地等优惠政策;发展医养保险等。

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同时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现有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无论哪种养老方式都对医疗服务有需求,因此,医养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医养结合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所有省份都制定出台了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意见,全国已经设立了90个医养结合试点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5%以上。全国已经有将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服务的有2万多对。

事实上,市场需求促进了医养结合的出现,但其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我国于2011年提出了要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挥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重要作用。2013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作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6大主要任务之一。这一政策被称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文件,是我国医养结合政策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掀起了一波养老机构建设狂潮。医养结合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由于片面追求高端化、布局不合理、服务质量差等原因,导致空置率极高,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不过,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医养结合机构还在不断发展。2016年出台的《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确定了50个市(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之后,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新形式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开始出现,这一阶段的政策开始了从宏观设计到具体实施,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创新服务模式等要求为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但是,医养结合当中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堵点问题,如已有政策缺乏落实、筹资渠道不畅、投资回收期长导致社会资本进入热情不高、老年人经济负担重、护理人员短缺服务跟不上等等。

此次会议提出的措施便有针对性地指向了这些问题。比如,老人需要的多是治疗慢性病和卧床护理,这种琐碎事公立医院既不情愿也不擅长;养老院能做,医保却不给报销,费用自然高昂,老百姓想住也住不起。

对此,此次会议提出两个解决方式,一是符合基本医保范围的医疗服务费用由基本医保基金支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规定增加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二是提出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方面,会议提出落实对医养结合机构的税费、用地等优惠政策;通过完善价格机制、取消不合理审批、实行“一窗办理”等。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员的短缺也在严重制约着养老机构的发展。目前全国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达1000万,但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只有20万至30万人。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低、收入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会议提出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康复、护理等机构合作,支持上门服务,大规模培养养老护理等人才。

此外,此次常务会议提出简化审批,要求养老机构举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医疗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养老服务的,其建设、消防等条件,可依据医疗机构已具备的资质直接备案。

其实早在今年5月,《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就开始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此次会议提出的要求更加细致具体。

记者认为,解决医养结合目前的困难还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对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和税费优惠力度,从降低医保门槛、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实现全环节监管上着手,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互通。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