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变革背后:互联网巨头的局 外资大卖场的命
“家乐福不仅是法国的,更是中国的。”2013年1月,唐嘉年在接任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后,首次同中国媒体见面时曾这样说到。6年后,家乐福中国卖身苏宁,而唐嘉年也确定将离开家乐福。
近日,苏宁易购对外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将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家乐福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0%。这意味着,在兜兜转转几年后,家乐福中国终于找到接盘者。
过去几年,围绕在外资零售商尤其是大卖场经营者周边的一个关键词即是“出售”。2013年10月,英国最大零售企业Tesco宣布与中国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整合;2017年11月,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高鑫零售约36%股权,后者拥有来自法国的欧尚和中国台湾的大润发;眼下,来自德国的麦德龙也在寻找买家。
商业的江湖风起云涌,未来中国的零售领域,还有外资大卖场的阵地吗?频频收购下,互联网巨头又是在布什么局?
1
家乐福牵手苏宁
“都说这次家乐福是低价贱卖给苏宁了,但这何尝不是一次双赢的联姻。”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江浩(化名)这样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他在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工作过,也曾加入本土公司,当看到苏宁和家乐福宣布股权合作一事时,他说“此前就大概猜到了”。
家乐福退出中国的传言由来已久。
最近的一次大概要追溯到去年8月份,当时有消息称,家乐福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此后,家乐福中国迅速做出澄清,表示并没有退出中国,家乐福各门店均正常运行,网传消息是去年1月23日发布公告,家乐福和腾讯永辉签署潜在投资协议公告的再次炒作。
2018年1月23日是一个值得家乐福铭记的日子。彼时,家乐福方面宣布,腾讯与永辉将对家乐福中国进行潜在投资,目前已与双方签署了投资意向书。上述三方将在供应链整合、科技应用和业务赋能等方面进一步展开合作。在公告中,家乐福强调,此次投资完成后,家乐福仍将是家乐福中国的最大股东。
此后,关于腾讯欲联合永辉收购家乐福中国的讨论持续不断。2018年5月份,家乐福中国和腾讯合作的首家智慧门店Le Marche正式开业。在开业仪式上,谈及腾讯投资家乐福中国区业务后双方的合作,家乐福中国区CEO唐嘉年曾向媒体表示,今后双方会有七大业务板块的合作,但其中并未涉及股权。
不过,家乐福最终没能和腾讯、永辉真正“牵手”。永辉超市对此表达得很含蓄:自筹划本次对外投资事项以来,公司与合作伙伴积极和交易对方就相关事项进行了谈判。根据目前市场环境,综合考虑各方面相关因素,为维护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对外投资的谈判。
“事实上,在与腾讯合作前,家乐福的潜在合作对象是阿里巴巴,当时双方有进行过谈判,但显然没能达成协议。”江浩指出。在他看来,错过最舍得花钱的阿里巴巴后,现在家乐福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交易对手就是苏宁了。
在“卖身”苏宁前,家乐福中国一直没有闲着。除了签约永辉和腾讯,今年4月,其还与国美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者进驻家乐福遍布全国各地的200余家线下门店,推出“店中店”。此后,家乐福又将海外购业务全面入驻京东。这些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家乐福想获得一个更好的售价。
“和腾讯合作推出新零售门店是为了有更好的卖相,与国美合作,则是为了最后再跟苏宁抬价。”对此,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王国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根据家乐福中国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所述,未来,在家乐福中国监事会的7个席位中,其将占有2个。此外,相应的交易尚需通过中国相关部门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有望在2019年底生效。
随着家乐福中国“委身”苏宁,其和国美的合作会否生变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王国平指出,目前家乐福和国美的合作或还没完全展开。“有入驻的,合约一到期,就可以解除了”。
2
外资零售商频卖身
家乐福中国为什么要“卖身”?
江浩告诉记者,家乐福曾在全球市场经历持续调整布局,力争从边缘市场撤出是一大策略。2006年至2015年,家乐福曾先后退出了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市场。在中国,家乐福的经营情况并不好,但庞大的零售盘子又让其难以割舍这一市场,出售部分股权成为较为适中的一个选择。
据披露,截至2018年底,家乐福中国的资产总额为115.42亿元,2017年底则为126.25亿元。家乐福中国2018年营收也出现下滑,为299.58亿元,2017年这一项的数额为324.47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家乐福正处于连续亏损状态,2017年和2018年,其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0.99亿元和-5.78亿元。
早在1995年,家乐福就已经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称得上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彼时,国家提出将发展连锁经营作为方向性的流通体制改革,中国的连锁业态由此进入高速成长期。显然,抢占了好时机的家乐福没能持续走下去。
“从外部环境来看,家乐福没有及时下沉。家乐福一直在一二线市场博弈,错过了下线城市红利。从内部环境看,当年零供关系恶化,市场直指家乐福,其管理层开始进行调控。此后,家乐福被动开启改革序幕,也就是市场热议的集权制。但家乐福当时并不具备集权的能力,导致整个体系进入内部博弈,不断支离破碎。”王国平告诉记者,家乐福后期也没能出现可以力挽狂澜的强硬派改革人物,就慢慢没落了。
江浩说,外资大卖场的转折点早就出现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商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包括家乐福在内,很多国际零售巨头都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巨大挑战,压力之下,他们不得不从财务角度考虑,出售股权或门店等资产既可以止损又可以回笼资金获利。”
外资零售商中,沃尔玛选择出售的资产不太一样。和家乐福相比,其早早就在电商领域进行了布局。2016年6月,沃尔玛和京东宣布达成一系列深度战略合作,在这场有点“跨界”意味的合作上,京东获得了沃尔玛旗下1号商城主要资产,沃尔玛则获得了京东新发行的1.45亿股A类普通股。
多名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目前来看,麦德龙或将成为下一个出售中国业务的外资大卖场。今年3月份,有消息称,麦德龙已经在通过招标的形式,出售公司的在华业务。彼时,市场还传言苏宁集团、阿里巴巴、永辉等国内零售巨头企业,都对这笔交易有兴趣。不过,永辉超市声明称,公司与麦德龙中国有过初步沟通,但未就收售事宜进行实质性的商业洽谈,也没有形成任何一致性意见和任何文件。
“大卖场已经被市场打成流量,本身很难具备盈利价值了。”在谈到为何外资大卖场会频频出售时,王国平这样表示。他说,这几年一二线城市的零售“博弈”很激烈,市场基本进入饱和期,而三四线城市基本被本土零售企业占据,主战场在一二线城市的外资大卖场的日子着实不好过。
不过,王国平也指出,有人出就会有人进,不同企业看到的机会点不一样。“外资卖场的避风港只有快速下沉,或者进入金融领域获取高利润进行对冲。他们应该放权门店,以外资的战斗力攻击下线城市对手并不难,卜蜂莲花、沃尔玛都已经开始走下沉渠道路线了。”
3
互联网巨头的算盘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在外资大卖场频频“卖身”的背后,互联网巨头们的身影不断出现。接手这些资产的互联网企业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在此次宣布收购家乐福中国后,苏宁表示,家乐福集团是全球领先的零售集团,目前在国内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以及24家便利店,覆盖22个省份及51个大中型城市,同时拥有约3000万会员。苏宁完成收购后,将实现在大快消类目的跨越式发展。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苏宁“大手笔”收购主要看中了以下六点:家乐福在华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良好的口碑与知名度、数千万级的会员用户和海量散客、较强的供应链能力,丰富的线下运营经验、完备的快消品供应链体系。
2016年10月份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在推动金融支付、金融消费的同时,新零售离不开实体场景,而这正是互联网巨头们所缺乏的。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此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家乐福有几百家门店,苏宁做智慧零售,需要线上线下进行一体化的协作,有了这么多门店以后,就可以把它的整个战略进行一个落地和推进。
“随着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中国经济正步入消费主导的新发展阶段。消费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低价、便捷,还呈现出需求个性化、场景多元化、价值参与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线上流量红利已见底,线下商机凸显,互联网巨头是中国新零售的发起者和倡导者,纷纷开始布局线下零售,以抢滩未来零售风口。”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灼识咨询执行董事王文华如是指出。
在王文华看来,线下门店是与消费者建立起有效联系的重要途径,线下门店可以集中托运、产品配送、顾客自提,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在线下门店中可以优先展示电商平台的自由商品,这种门店的存在会产生晕轮效应,大大提高了互联网公司的存在感,最终带来更多流量。
王文华指出,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可以打通线下门店与线上会员体系,实现线下及时配送,用大数据辅助商品陈设,为传统的线下门店带去大量客流;另一方面,线下实体零售实现数字化转型,可以助力销售业绩和利润的增长。“互联网企业布局线下零售,打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一种趋势,类似的并购合作仍会继续”。
本土零售商崛起
机遇和挑战并存
和Tesco、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企业相继“卖身”相比,不少本土零售企业的日子还算得上好过。
曾欲参与家乐福中国并购的永辉超市便是一个例子。永辉超市2018年财报显示,去年,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总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20.35%。此外,尽管受员工股权激励费用及新零售业务云创板块亏损影响,永辉超市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合并净利润还是达到了14.8亿元。
当前,永辉超市的市值已经逼近1000亿元。在自身扩张的同时,其还在寻求外部并购。近期,永辉超市拟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将其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的中百集团的股份比例从目前的29.86%提高至最多不超过40%。
一名零售行业咨询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永辉超市当前较为优秀的经营状况与早前贝恩建议其在资本市场多囤钱有关。“最后证明,贝恩眼光是正确的。在行业寒冬里,永辉活得很好”。
江浩表示,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仍旧偏区域性且多在三四线市场发展,类似永辉超市这样在全国已经逐步铺开的企业并不多,但不少区域型零售商也发展得不错。
“这几年冲得最快的有主要以县城为主的冠超市、扎根西南的贵州合力以及在粤西没有对手的广东昌大昌等。”王国平指出,不过,当前大卖场的外部环境还难言乐观,很多区域零售商都拉长了账期,以应对资金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新零售转型上,和外资相比,本土零售企业无疑也是领先的。
王文华指出,外资零售商刚进入中国的十年中,本土零售商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快速崛起,并基于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习惯相对了解的优势,加速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扩张。尽管在移动电商布局零售业务之际,本土零售商们拓展自有电商平台并不成功,但此后它们纷纷选择拥抱互联网持续转型。“在这方面,本土零售商领先于外资零售商的脚步,目前正处于数字化零售的转型发展阶段”。
不过,前述分析人士表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本土零售企业的“战线”不能拉得太长,这其中包括大规模异地扩张等,否则未来或也会面临资金吃紧,最后“崩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