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行业:海外锂电企业仍将是动力锂电的第一梯队
此篇报告中,我们以时间为轴,以国别和企业为抓手,去描绘锂电池产业版图的变迁、企业代际的兴衰,希冀找出竞争制胜的关键,益于对动力锂电未来发展的思考。
消费锂电三十载征程,大局既定:自1991年全球第一支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由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以来,锂电池产量已从2000年的2Gwh增长到2017年的134Gwh,增幅近70倍;消费锂电池价格从最初的600日元/wh下降到2011年的25日元/wh,降幅超过95%。锂离子电池经历了日本独大到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时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格局已基本稳定。
1991-2000,日本垄断,韩国进入,中国跟随:日本索尼率先推出锂离子电池,开始大量应用于移动电话和便携式电子产品;1998-1999年,韩国LG化学/三星SDI相继开展锂电池业务;1994-1999年,光宇、比亚迪、力神和ATL先后创立。这一阶段,日本主导全球锂电池的研发和生产。
2001-2010,中日韩三足鼎立,国内厂商崛起:韩企利用财阀和国家支持的优势参与研发和整合产业链,同时绑定集团客户保证产品销售,其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10%增长到2011年的30%。中国上游锂电材料的国产化带来成本迅速下降,比亚迪、力神等进入到诺基亚、MOTO的供应链,中国的锂电池市场份额由2002年的11%扩大到2011年的33%。
2011--,消费锂电洗牌,软包势力进击:触屏智能手机浪潮来临,突出变化就是苹果的崛起和诺基亚的衰落,聚合物软包电池开始大规模应用。三星SDI凭借对三星手机和iPhone的深度绑定,消费锂电池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坐稳全球消费锂电池冠军宝座。作为苹果、三星、华为的供应商,截止到2012年,ATL锂电池电芯累计出货量超过10亿颗,6年时间翻6.7倍,跃居全球聚合物锂电池出货量第一,并在之后一直保持这一地位。
技术渠道成本,谁主沉浮:在技术方面,中国整体落后于日韩企业,根据数码之家2014年对18650锂电池的样品研究,国产18650电池容量一般1200-2400mAh,而日韩电池容量在2000-2800mAh之间。在成本方面,中国最具优势,日本处于劣势,09-10年日本企业平均电池单价多在4美元/支以上,韩国在2-3美元/支,中国在2美元/支以下,成本因素是导致中日韩三国市场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技术优势帮助日韩企业占据了消费电子产品高端市场,中国大多数企业则因为单纯依赖低成本路线而屈居低端市场,从下游应用看,松下和索尼是笔记本电池的主要供应商,而三星SDI和LG化学则占据着高端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市场。
动力锂电易地再战,同与不同:消费锂电时期出现的技术-成本-渠道的演绎逻辑依然会贯穿于整个动力锂电发展时期,并且企业在技术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体现在技术研发更趋多元化,降成本更加紧迫,客户结构分化依然明显,合作绑定更加深入。在渠道方面,与消费锂电客户结构相似,目前国外高端新能源车型的电池供应商依然被松下、三星SDI和LG化学等日韩企业占据。日企依然具备全球顶尖的锂电材料研发实力,在技术积累和改进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韩国企业的上游端原材料优势依然存在,但缺少集团内部终端子公司,垂直化战略受到一定影响。
投资建议:从消费到动力,我们推荐关注3条主线:1)海外制高。无论技术还是渠道,日韩在锂电领域的领先优势短期内都较难撼动,海外锂电企业仍将是动力锂电的第一梯队,已进入其供应链的国内供应商将最为受益,推荐关注新宙邦、星源材质;2)技术出奇。动力锂电的技术迭代还远未完成,能量密度从200到500wh/kg以上的进阶,将是产业技术升级的主线,其进程是非线性的,而每一领域的技术领头羊最有望拔得头筹,推荐关注杉杉股份、当升科技、璞泰来、新纶科技;3)渠道持重。渠道是资源、研发、品质、时间最归一的体现,亦是暂态下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对标,鉴于动力电池对整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并有渠道资源的头部电池企业将深度受益,推荐关注宁德时代、比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