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行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初见成效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发布《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年报》,这是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自2010年以来第8次发布有关全国海洋工程发展情况的行业性年度统计分析报告。
《年报》显示,2002年——2017年,全国新增海洋工程累计17184项,总用海面积596723公顷。2017年,全国新增海洋工程866项,同比减少22.0%,新增用海面积19420公顷,同比减少28.4%,单项工程平均用海面积同比减少8.2%。
2017年,我国海洋工程行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部署,着力增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更加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保障水平,海洋工程行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海洋工程用海集约节约水平稳步提升
根据《年报》,2017年,全国新增海洋工程866项,同比减少244项,降幅22.0%;新增用海面积19420公顷,同比减少7696公顷,降幅28.4%;新增填海面积6755公顷,同比减少1155公顷,降幅14.6%;海洋工程单项平均用海面积为22.42公顷/项,同比减少2.00公顷/项,降幅8.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近海开发强度不断降低,用海面积持续下降,海洋工程用海集约节约水平稳步提升。
《年报》显示,2017年,新增海洋工程主要集中在渔业、港口等传统产业,其中渔业设施数量最多、用海面积最大,分别占总数量的24.7%和总面积的20.8%;2017年全国沿海各省新增用海面积占比较大的海洋工程类型主要为渔业设施工程、城镇建设工程和港口工程;2017年,新增海洋工程单项平均用海面积最大的是航道工程,其次是电力工程,同2016年保持一致。
从区域看,浙江省新增海洋工程数量最多,占全国新增海洋工程数量的28.2%,主要类型为用于仓储物流、机械制造等用途的其他海洋工程和城镇建设工程;其次是辽宁省,占全国新增海洋工程数量的16.5%,主要类型为渔业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
2017年,海洋工程用海面积集中度有所下降,江苏、浙江、辽宁三省集中度为53%,同2016年山东、福建、江苏三省64%的集中度相比,降幅17.2%,海洋工程在地区间的分布更趋均衡。
海洋工程技术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2017年我国海洋工程技术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世界最长最复杂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完成研制并交付用户;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山东省威海市首个深、远海养殖牧场项目正式启动;海洋立管涡激震动实验技术、中国海滩修复养护技术获得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评出的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自主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地面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等45个项目获得一、二等奖。
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2017年,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蓝鲸一号”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自5月10日试气点火,至7月9日实施关井作业,连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实现连续超过7天的稳定产气,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宣告我国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2017年,我国在建核电站4座,在建机组19台,用海面积3288.16公顷。其中,“华龙一号”是我国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设计指标满足我国最新核安全法规以及美国、欧洲文件要求。
目前,“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已经在广西防城港开工建设,使用“华龙一号”技术的英国布拉德韦尔B核电项目也在按计划推进。“华龙一号”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已成为重要的“国家名片”。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初见成效
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推进,实施了海湾、湿地、海岛、岸线、沙滩等整治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根据《年报》,2017年,我国辽东湾、渤海湾等区域开展了补偿性生态整治和人工湿地建设,北戴河等地开展疏通入海水系河道、修复岸滩沙滩等工程。台州湾、温州湾等区域开展了海岛生物多样性恢复、岸线保护、治理和整治工程。广西、海南等地开展了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2017年,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核心区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各项目全面开工,截至年底,项目累计投入2.55亿元,实现了1053位渔民转产就业。2017年1月——10月,洞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8亿元,同比增长19.02%,旅游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2017年,东湾红树林区域进行滩涂改造100亩、红树林种植100亩,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建成海堤长度约1500米,整治海岸长度约900米。同时对海堤进行生态改造,建成主线长达3000米的慢行绿道,打造公众亲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