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金融业对外开放落地 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

2018-05-11 20:40:00

 

来源:华夏时报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有序落地。

日前,本报记者获悉,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已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筹建。据悉,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由台湾地区“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联合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金圆集团”)发起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

“预计年底前开业。”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副总经理、大陆消金公司筹备小组负责人李章伟向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梳理发现,这段时间以来,从第三方支付、券商、保险再到消费金融等相继迎来了外资进场。比如5月2日,央行收到了世界第一公司(WorldFirst)关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来函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虹含早前分析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格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后,我国金融机构通过对其技术溢出的吸收、新产品的模仿,能够不断改善自身技术水平,加强金融创新,以及通过对其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方法的学习,改善了自身管理水平等。

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来了

早在2016年2月,就有消息称,厦门金圆集团与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国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拟发起设立全国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接着同年11月,厦门银监局局长张新潭在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也透露,厦门银监局正在辅导两岸企业合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距今两年时间,这家消费金融公司终于又有了新进展。

5月5日,厦门市政府通报显示,日前,由台湾地区“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联合厦门金圆集团发起设立的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已获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筹建,成为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也是厦门市首家法人消费金融公司。

据了解,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业务定位为拓展线下和互联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通过渠道创新、大数据营销和产品服务创新,助力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

具体股东结构则是: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出资1.7亿元,占比34%;厦门金圆集团出资1.65亿元,占比33%;国美控股出资1.65亿元,占比33%。

“预计年底前开业。”李章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正在进行包括系统开发、人员招募、制定业务以及风控模式等一系列筹备工作。

厦门金圆集团董事长许晓曦在2016年也曾指出,台湾地区的消费金融行业已进入成熟周期,台资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拥有经验优势。合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将借助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聚集两岸相关领域的优秀投资者,借鉴台湾地区消费金融成熟发展经验,拓展两岸金融合作范围。

实际上,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之后,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落地,证券、保险、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领域都迎来了外资。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上述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之外,还包括央行收到了世界第一公司(WorldFirst)关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来函。这意味着,第一家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已经迈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同时,银保监会公布了对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批复,这是我国提出加快保险业开放进程以来获批的第一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等等。

易纲此前就曾表示,今年年底以前将推出一些开放措施,包括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

对此,马上消费金融公司CEO赵国庆也分析指出,“金融领域开放的政策比较及时,能够对国内金融业改革开放带来更多动力,同时反哺实体经济的发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推出金融业开放的政策措施显示出国家的战略定力和决心,给国内创业者很大信心。

消费金融公司现“增资潮”

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以来,全国已有22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其中,银行系占了近九成。

而本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不断有公司或银行发布公告称,拟准备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但获批筹建方面的消息甚少。

那么,接下来监管部门会否加快对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速度?

“个人觉得不会,反而监管部门对牌照会比较谨慎。”易观金融高级分析师王蓬博分析指出,从大的环境来说,金融行业强监管继续,牌照的发放其实总体在收缩;其次,消费金融行业这两年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位消费金融公司人士也表示,这块准入门槛比较高,且出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相关部门会谨慎地去发放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近半年来,不断有消费金融公司增资。

比如4月26日,重庆百货发布公告称,拟决定出资约6.34亿元,认购5.6亿股参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金融”)第三轮增资。增资后马上消费金融注册资本提至40亿元;1月份,招联消费金融增资至28.6亿元的申请获得批准等等。

“主要是因为股东比较看好消费金融的发展,这块市场目前没有特别发展起来,空间比较大。”王蓬博分析指出,当然也有杠杆率的考量。

李章伟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机会仍很大,从需求面来看: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一方面消费形态已从“应付生活”提升到“享受生活”和“计划生活”,使得消费力道伴随着所得提升更加强劲。从供给面来说,首先是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不含住房贷款)市场成长空间仍大,预估2020年规模可达20万亿;其次,新技术的不断创新,让消费金融业务在数据风控、服务体验、量化运营上,可持续不断优化。

此外,谈及竞争,赵国庆则坦言,消费金融公司“无科技不金融”,而国内消费金融公司在发挥科技引领和驱动方面占据优势,因此不惧外资竞争,同时,随着外资进一步进入,国内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学习外资的运营和流程方面的精细化管理经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