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之困警示核心技术还得靠自己
世界供应链在政治面前是脆弱的,一旦出现大国互搏,开放的大门往往会轰然关闭。只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关键时刻才不会受制于人。没有国家甘愿把核心技术拱手让人,真正的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花大价钱也买不到。突破了自主创新,才有谈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发展国产芯片,这事不能再拖了!”连日来,这样的感叹频频见于舆论场。4月17日,美国对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祭出制裁“杀手锏”。根据制裁内容,美国企业在未来7年内禁止向中兴销售元器件、软件和相关技术。消息甫一曝光,中国国内一片震动,不仅包括中兴在内的高科技企业倍感压力,社会上对于中国“无芯”痛点的讨论也异常热烈。
事实上,中兴被美方“封杀”并非首次。2016年,美国政府就曾以违反相关出口禁令为由将其列入“黑名单”。历经一年多的艰难谈判并支付8.92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后,中兴才艰难平息了这场风波。如今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短兵相接之中,美方挖空心思为我们制造麻烦,中兴不幸成为靶子之一。美方明面上给出的理由是中兴在落实两年前的协议时打了折扣,且不谈上述说法有多少不尽不实之处,即便真有其事,美方这种“高射炮打蚊子”的反应也经不起推敲。业内人士直言,美国挑起贸易战实则剑指“中国制造2025”。通讯行业位列其中,作为行业巨头的中兴遭遇此劫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不惧贸易战、手中牌也很多,但必须承认,中国在芯片和元器件领域仍然较为弱势,核心技术仍是我们的最大“命门”。中兴之困,其实是“中芯”之困。
置身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均可互通有无。如果单纯从成本角度考量,自主研发创新的“性价比”确实不算高。反观现实,亦不乏中国企业在外部采购的便捷与自主研发的费力之中,选择了前者。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却要海量进口圆珠笔笔尖的球珠。症结并不在于球珠所用钢材的生产技术难到无法攻克,而是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企业没有十足动力去研究。这种选择在一定发展阶段显得颇为合理,但依赖外部技术的惰性思维一旦养成,则随时会有致命危险。事实证明,如果核心部件都是舶来品,一台电脑就只能赚“一捆大葱的钱”,更重要的是,世界供应链在政治面前是脆弱的,一旦出现大国互搏,开放的大门往往会轰然关闭。只有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关键时刻才不会受制于人。
没有国家甘愿把核心技术拱手让人,真正的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花大价钱也买不到。突破了自主创新,才有谈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长期处于追赶者的状态。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我们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体会尤为深切,也殊为感谢先驱们对发展航向的准确把舵。在一穷二白之时咬紧牙关自主研制出“两弹一星”,构建完整工业体系;在各方面条件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就敢攻关“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完成一定积累后又马不停蹄研制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正是永不停歇的艰苦奋斗,中国人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也正是这种“越封锁越强大”的现实规律,让我们有了应对国际政治波谲云诡的底气。
今天,中国虽然走出了任人宰割的暗黑丛林,但被人牵制的激流险滩还必须蹚过。如果说,在发展底子太薄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适度地以市场换技术;那么,当我们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即将同世界名企比拼一二时,光靠“拿来主义”就不行了。尤其当下,“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等现实法则依旧盛行,中国所处的环境实则危机四伏。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国外供应商的信誉和经贸往来的便捷,更不能被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政策的时松时紧而打乱节奏。在合适的时机抛开外部“拐杖”,铆足干劲抢占科技制高点,这是我们最务实的选择。或许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经历阵痛,但这个困难期肯定能够熬过,结局将是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再上台阶。
自力更生,这不仅是一条发展经验,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奋斗精神。在共和国近70年的生命历程里,每一项创新突破都来之不易,每一次成功都透着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韧劲儿。相较当年,今日中国支撑创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早已跃升了好几个量级,只要我们传承那种精气神,定能攻克中国制造“缺芯少魂”的难关,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态势也必将永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