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银行零售业务贡献显著提升 化身业绩“加速器”

2018-04-09 11:03:00

 

来源:金融时报

随着各家上市银行2017年年报渐次披露完毕,银行业的“企稳向好”态势展现于眼前——净利润增速出现回暖势头,盈利情况明显改善。而零售业绩则成为多家上市银行年报的亮点,并成为驱动银行业利润企稳向好的最大“功臣”。

实际上,2017年,在净息差收窄、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零售业务以其经营风险小、管理成本低等相对优势成为不少银行转型的重要策略选择。

分不同类型银行来看,股份制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依托产品创新和场景打造,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也开始发挥传统优势,关注并深挖“长尾”客户潜力,在经营策略上积极向零售业务倾斜。

多家银行零售业绩亮眼

《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零售”成为多家上市银行年报关键词。在强监管背景下,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收缩明显,零售业务的战略意义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快零售业务战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的重要选择。

例如,招商银行净利润在2017年增速率先重回两位数,同比增长达13.00%,而零售金融业务的高利润贡献度值得关注。该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475.95亿元,同比增长7.94%;占业务条线税前利润的56.52%;零售金融业务营业净收入1062.27亿元,同比增长8.48%,占营业净收入的51.28%,贡献度均过半。

自2016年年底开始全力转型的平安银行,在2017年亦获得了不俗的零售业绩回报。该行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466.92亿元,同比增长41.72%,占总营业收入的44.14%;零售业务净利润156.79亿元,同比增长68.32%,在总净利润中占比为67.62%。

甚至素以对公业务见长的中信银行,也在2017年交出了亮眼的零售业绩。年报显示,中信银行2017年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为335.50亿元,比上年增长41.10%,占本行非利息净收入的62.67%,提升9.90个百分点。其中,仅信用卡非利息净收入就达到286.0亿元,占比达到85.2%。

如果说前几年零售业务主要被股份制银行“偏爱”的话,那么,国有大行依托广泛的客户基础并结合自身优势,在2017年纷纷发力零售业务则更加体现出零售对于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

“对工行来说,境内大零售和金融市场业务营业贡献持续增长,将成为业绩的新增长点。” 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如是表示。年报数据显示,该行“大零售”战略稳步推进,利润贡献度提高,零售营收同比增长7.31%,零售税前利润同比增长4.96%;零售贷款同比增长17.86%,零售存款同比增长2.95%。

建行行长王祖继则在业绩发布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零售优先战略,推进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数据显示,该行2017年个人银行业务利润总额占比达到 45.95%,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

信用卡市场激战正酣

随着消费金融的不断“升温”,在零售业务的各个板块中,信用卡业务在去年格外受到各家银行的“钟爱”,也成为了多家银行在零售领域的“必争之地”。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新增发卡量分别为1991万张、1509万张、2300万张、1618万张、1219万张,发卡量同比增长了 79%、80%、107%、58%、74%。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建设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1.07亿张,成为在2017年继招商银行之后第二家信用卡累计发卡过亿的银行;2017年实现消费交易额26189.12亿元,同比增幅9.13%;贷款余额达5636.13亿元,同比增幅27.51%。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行在信用卡方面取得如此抢眼成绩,与该行近年来零售优先的战略布局有关,更与该行在信用卡业务领域不断加快创新转型有关。

由于起步早,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远超同业,去年全年交易额更是达到2.97万亿元,同比增长30.56%;实现信用卡利息收入395.38亿元,同比增长22.44%,与交易量增长相关的非利息收入 149.13 亿元,同比增长 31.75%,两者合计超过540亿元。

而信用卡业务则已经成为了中信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器。2017年,该行营业收入1567亿元,同比仅微增1.86%,而零售收入543.47亿元,增长27.03%。其中,信用卡业务收入390.65亿元,同比增长53.17%,利息、非息、分期均快速增长,增幅达到13.36%、69.76%、63.26%。

根据公开数据大致测算,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在去年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比均达到25%左右;发卡量、交易量至少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利润贡献达到30%以上。迅猛增长的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银行零售业务与利润增长的驱动器。

资源倾斜与科技加持

那么,亮眼的零售业绩究竟是什么打造的?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卿认为,“发展零售业务,一是靠客户基础,二是靠产品和用户体验,三是靠金融科技。”不难发现,事实上,国有大行的优势正在于良好的客户基础,股份制银行则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不断深耕,而金融科技则是各家银行普遍重视并着力发展的方向。

通过梳理和总结零售业绩突出的银行的相关举措,《金融时报》记者发现,目前对于零售业务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源倾斜与科技加持两个方面。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就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为了支持零售业务,该行对公表外及表内资产全面压降,其中,表内压降800多亿元,表外压降2000多亿元。今年,该行对公业务将继续向零售输出信贷资源,倾尽全力将资源倾斜至零售板块。

“对公做精、零售突破,是我们这几年的核心战略,希望把零售的功能扩大。” 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俞如忠表示,“2018年分配给信用卡的信贷资源预计会达到4000亿元以上。”

除了予以资源倾斜之外,银行还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拓展零售客户。例如,2016年8月,平安银行对平安口袋、橙子银行、信用卡三大APP进行整合,形成以信用卡APP统一的入口,集贷款、理财、支付等业务功能于一体。升级后的口袋银行APP,成为一个开放式平台,通过向外部合作方开放、互相引流的模式,获得用户流量,连接用户的生活、消费、金融场景,为其零售转型奠定了用户基础。

而招商银行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在“金融科技银行”定位的引领下,该行摒弃了原来的账户思维,树立了互联网用户思维,逐步扩大客户服务边界和提升数据获客能力。2017年,招行在股份制银行中首家实现零售客户过亿,且信用卡新增用户突破千万,其中数据获客占比过半。此外,该行两大APP用户也已过亿,其中,手机银行APP下载客户达5579万;掌上生活APP绑定客户达4744万,非招行持卡用户近700万。两大APP月活用户超4500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