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一年翻8倍 亚盛医药面临上市选择题
年初港交所的一纸新政,搅动了一池春水。
最近两个月,几乎所有的生物科技企业都在密切关注港交所的动向。就在日前,A股CDR及IPO试点意见已经正式落地。对于有上市计划的生物科技企业而言,A股、港股还是美股,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据悉,亚盛医药原本在去年就已经筹备赴美上市。而据一位接近亚盛医药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士透露,香港的政策窗口打开后,公司也与港交所方面进行了接洽,可能考虑在美股和港股之间重新选择。
美国or香港
新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研发型生物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过去,那些产品尚未上市、无盈利甚至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往往选择赴美上市融资。近两年,先后有百济神州、和黄药业、再鼎医药等研发型药企登陆纳斯达克。
作为一家原创新药研发企业,亚盛医药早在2016年12月底完成5亿元B轮融资之时就宣布了拟赴美上市的计划。2017年初,这项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按原计划,亚盛医药将在2018年初在美国上市。
据了解,亚盛医药已与摩根士丹利、美林中国等投行机构及律师事务所达成合作,历时数月的尽职调查等工作也已完成,登陆纳斯达克只差临门一脚。
巧合的是,此时恰好赶上了香港的IPO新政出台。港交所拟修改上市规则,为尚无盈利或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开设IPO通道。这是港交所近25年来最重要的上市制度改革。此次政策窗口的打开,无疑为内地诸多像亚盛医药这样产品尚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研发型企业开拓了另一条上市融资的大道。
日前,在港交所举办的生物科技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深圳前海元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透露:“本来亚盛医药已经准备到纳斯达克上市,我们董事会强烈要求改到香港上市。”元明资本是亚盛医药A轮、B轮的投资人,目前田源为公司董事会成员之一。
上市地点是去美国还是去香港,是一道选择题。目前来看,尽管公司在前期已经选择了前者,改到香港上市的呼声亦不低。亚盛医药的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博士亦受港交所邀请出席了当天的峰会。
“去美国上市还是到香港上市,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差别,最终公司的估值和回报还是靠产品。”杨大俊在峰会上表示,“在产品还没有上市之前,公司估值的提升靠的是临床试验的里程碑进展;产品成功上市之后,就看产品的销售和利润。”
专注原创新药研发
亚盛医药成立于2010年,由海归科学家杨大俊、王少萌和郭明三人共同创办,是一家立足于中国、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企业。
作为当下“本土创新热潮”中的代表企业之一,亚盛医药一直受到资本的关注,因为其满足了这轮中国原创新药投资的几大看点:海归明星科学家团队、多次将自己的新药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分子。
事实上,亚盛医药的核心团队杨大俊、郭明、王少萌三人均为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该团队早年在美国就曾开发出两个原创新靶点产品卖给了跨国公司,其中一个项目在2010年以3.98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赛诺菲,那是当年华尔街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一笔项目转让交易。
据公司官网公开资料显示,亚盛医药在产品线上的布局主要是针对恶性肿瘤、乙肝以及抗衰老等治疗领域。亚盛的定位是,以中国及全球“无药可医”的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设计、研发具有“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力的高端原创新药,填补国内空白,并进军国际高端医药市场。
过去几年里,亚盛医药前后共将7个一类新药产品推上了临床,拥有全球专利100多项。据介绍,这7个产品都是全新的化合物,均拥有全球专利,目前正按国际标准同时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行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
深圳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投机构负责人张平(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亚盛医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在细胞凋亡领域,特别是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点领域内的药物设计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亚盛医药的APG-1387、APG-1252两个项目分别在2016年、2017年入选了“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APG-1387为IAP靶向抑制剂,亦为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目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均处于临床Ⅰ期。
APG-1252则属于BCL-2靶点药物,亚盛医药在这个靶点上做了20点。目前,全球拥有该类产品专利的只有美国艾伯维公司。艾伯维的产品在2016年获FDA批准上市时,被授予了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亚盛医药是全球唯一有产品可与之竞争的公司。
在研发模式上,一直以来亚盛医药主要是通过中美双向联合,全球同步开发的方式。“我们亚盛瞄准的是全球的创新药市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目前我们刚刚起步,但大部分药都是中美同时上报,同时申请专利。”杨大俊在峰会上表示。
估值一年翻8倍
成立8年以来,亚盛医药一共经历了三轮对外融资。
在公司成立的当年,亚盛医药便获得了来自三生制药的2000万元天使轮投资。2015年8月,亚盛医药完成A轮融资,共募得资金9600万元,由元禾原点和元明资本领投,倚锋创投、元生创投和磐谷创投等机构跟投。
紧接着,2016年12月底,亚盛医药宣布完成5亿元的B轮融资。此次融资的领投方为国投创新管理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拾玉资本、潜龙投资、方正韩投等新投资人以及元禾原点、元明资本、倚锋创投等A轮投资人共同出资完成。
时代周报记者从倚锋创投首席科学家肖卫民博士方面了解到,2015年进行A轮融资时,亚盛医药的估值仅3亿元不到;到2016年进行B轮融资时,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25亿元左右。
前后仅一年多时间,亚盛医药在一级市场的估值翻了8倍。“目前,亚盛医药的估值至少在30亿元以上,关键是份额很难抢得到。”肖卫民表示。
与仿制药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市场阶段不同,原创新药的风险是前置的,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阶段。张平指出,研发型创新药企在没有收入、主要靠融资和贷款支撑临床研究时,其估值一般随临床试验的成功或失败而涨跌。
“Ⅰ期、Ⅱ期临床算是风险较高的早期。通常来说,Ⅲ期临床之后,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就提高到了60%以上,投资的确定性大大提升。”张平认为,“当前亚盛医药的产品研发进度最快的已在Ⅱ期临床。一旦到达Ⅲ期临床这个里程碑,公司的估值还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