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老市场发展迅速 智慧养老或成朝阳产业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60后、70后甚至80后不得不思考的难题。老龄化社会不再是新话题,养老产业俨然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对于“夕阳红”群体而言,智慧养老或许是养老中的朝阳产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另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的34.1%。届时,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在“421”家庭机构下,养老压力之大不言自明。
另一方面,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2016年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约5万亿,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7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4%,预计2030年超过20万亿。如此大的市场体量和养老压力下,社会养老的靶向正从机构转向社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而智慧养老给居家养老提供了辅助,对于实现护理半径最大化,同时减轻子女陪护负担,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将智慧养老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介绍,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在产业环境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将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三部委对于智慧养老的规划,是搭上了信息化和物联网的快车,以期实现高效高质的养老管理。
实际上,智慧养老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不少子女都为老人配备了如手环等“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慧养老”设备。这些设备一般都有实时定位、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功能,儿女可通过管理软件随时掌握老人的状况。
智慧养老最大的便利是让老人在家庭里就可享受到专业的照顾。据天星资本研究团队介绍,目前市场上养老服务产品方向分为三类:实时监测和远程医护、机构政府系统管理类、接入资源的平台类应用。
实时监测和远程医护方面,主要是借助位置追踪仪、可穿戴设备、防摔倒设备等感应装置,增强老人与医护人员的交互性。机构政府系统管理则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搭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政府资源,针对行业提供服务。接入各种资源的平台类应用,并不作为直接服务提供商,而是第三方平台,将医疗器械提供方、医护人员、老年人等资源集中在一起,以中间渠道的经营方式收取服务费、手续费和广告费。
目前,资本早已瞄准了智慧养老的万亿蛋糕。阿里AIlabs负责人日前透露,正在北京试点“智联网养老”,希望以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老人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上市公司中,思创医惠全资子公司借助于IBM技术,致力于提供“全人全程,可及连贯”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在今年屈指可数的三起融资事件中,就有两起与智慧养老系统、智慧养老平台相关。
我国目前的智慧养老模式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周期较长。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养老绝不是把科技、智能、大数据等简单融合,如何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对接,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才是养老的应有之义。毕竟,养老最终还是人文关怀为主导,冰冷的机器和数据不能代替身体力行的陪伴。但智慧养老可以更好发挥工具的作用,减轻社会和子女的养老负担。可以设想,未来“养老机器人”或将普及,不仅实时监控,还能陪护照顾。希望在智慧养老的大力发展下,“夕阳红”人群会感受到朝阳般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