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内地市场 多数房企通过协议拿地
近日,多家香港房企一改此前的沉寂,纷纷剑指竞争愈发激烈的内地市场。 数据显示,九龙仓、恒隆地产、新世界发展三大香港房企在内地的业绩同比出现下滑,也面临着诸多市场挑战。不过,业绩表现虽然不甚理想,但并没有阻止香港房企停下在内地扩张的步伐。
其中,九龙仓除了分拆香港主要物业独立上市之外,同时在内地拿下多宗地块;恒隆地产也有大额融资计划以推动内地业务的发展。此外,新世界发展日前透露,将投入160亿至200亿港元在内地拿地。
加码内地市场
进入下半年,香港房企对内地市场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香港房企这一系列内地发展的动态中,九龙仓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其将香港主要业务和内地业务区别开来的分拆上市计划有了实质性的推进,日前已获联交所批准。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分拆出去的九龙仓置业总资产为2640亿港元。
与此同时,沉寂多时的九龙仓在内地市场也接连拿下了多宗地块。九龙仓9月初在苏州夺得的几宗地块,其中有地块楼面价为3.65万元/平方米,自持面积比例为25%。时至9月21日,九龙仓又以62.6亿元总价及16%自持面积比例拿下北京丰台区的一宗住宅地块。
恒隆地产的巨额融资计划同样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恒隆地产日前对外宣布,已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申请注册及建议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的境外非金融机构人民币债务融资工具,并于未来适时发行一期或多期。
值得一提的是,出售多项内地资产以及推动新世界中国私有化之后,新世界发展对内地市场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在2017财政年度全年业绩会上,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郑志刚强调称,欲大力发展内地市场,希望增多华南区域以及其他一线二线城市土地,而拿地金额计划在160亿至200亿港元之间。
多数房企通过协议拿地
在积极布局内地市场的背后,多家香港房企内地业绩下滑已是不争事实。
近期,新世界发展发布2017财政年度报告。《中国经营报》记者查阅了解到,新世界发展内地物业的总销售金额为162亿元,虽然达到了原定目标160亿元,但相比2016年财政年度的229亿元,下降了29.26%。
此外,在大多数房企销售业绩大幅上升的背景下,九龙仓2017年上半年内地销售额同比下跌27%至119亿元。在中期业绩会上,九龙仓相关负责人亦表示,因受到限价政策影响,一些项目接下来可能会延迟入市计划。
对于上半年九龙仓内地销售业绩的下跌,九龙仓向本报记者表示,预计限购令将为经营环境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令市场前景充满挑战。“2016年集团内地发展物业的销售表现创新高,以2017年的项目推售进度来看,相信难与2016年看齐。”
专注于租赁物业的恒隆地产在内地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2017上半年,其内地物业组合租金收入下降4%,个别项目同比跌幅达12%。另外,多个二线城市商业项目的出租率也不甚理想,内地8个恒隆广场的商场部分,仅济南项目出租率超过90%,其他商场出租率均在90%以下,最低为64%。
对此,恒隆地产方面曾向本报记者表示,商场通常需要一至两个租期的时间优化租户组合,以满足市场不断变更的需求。
相较于国内积极扩张的大多数房企而言,香港房企的印象多是谨慎和保守,发展步伐较为缓慢,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内地房企销售规模近年来加速扩大,房地产市场集中度持续攀升,香港房企的市场排位在不断下调。
克而瑞研究中心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销售金额TOP30房企的门槛高达309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了78%,而集中度也达41.8%,较2016全年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而且,记者从上述排行榜发现,内地房企占据着主要位置,而九龙仓等多家香港房企的排名相比一季度则有所回落。
此外,内地土地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香港房企也不如内地房企那般进取,获得土地的难度加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香港房企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应内地的市场环境,规模和影响力也不如内地房企,也没有内地政策层面倾向性的利好,所以在内地拿地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大。
另外,房地产资深人士薛建雄告诉记者,多数香港开发商不适应内地的发展,不敢高价拍地,只能通过协议拿地。而且产品溢价能力也不强,很多二手项目不愿与其合作,所以很难扩张。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则对记者表示,合作形式获取项目是香港房企的无奈之举,因为内地市场的关系较为复杂。而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难有庞大的土地储备,开发成本也会比较高,这也是香港房企很难把规模做大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