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环保压力层层传导酿市场机遇
2017年一季度,共有37家环保企业登陆新三板,这一数量规模接近去年前5个月的水平。
进入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环保部专项督查等检查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在环境保护高压之下,伴随着环保压力的层层有效传导,环保政策的落实也在有序推进。环保市场正经历着新一轮变革,环保企业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市场机遇而摩拳擦掌。
然而,我国环保新体系的构建时间较短,很多地方虽然感受到压力,但要切实贯彻并落实政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针对2017年环保领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薛涛认为,环境治理市场、监测市场等将有很好的机会。另外,在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等领域都可能出现一批快速发展的企业。
重点查九大行业达标排放
NBD:2017年是环保领域重要的一年,与治霾相关的“大气十条”面临成效考核。您认为今年大气治理会有何变化?
薛涛:2016年大气治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总体出现好转的趋势。除了治理措施带来的改善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比如经济增速放缓让一些重工业企业生产萎缩等。
受极端气候影响,去年11月——12月静稳天气增多,冬季出现了高强度的PM2.5大气污染问题,导致老百姓所感受到的大气质量变化和官方统计数据中空气质量状况变化出现背离。到今年年初,很多地区的PM2.5浓度出现大幅反弹,有些省份虽然总体改善,但改善得不够均匀,有些地区上升显著,有些省份更是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今年大气污染防治的难度仍比较大。
相对应的是,国家对各地方PM2.5浓度下降指标要求越来越严。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在先后出台的文件中,对于2017年PM2.5年均浓度的目标值要求越来越严。
以前大气污染治理很多时候反映出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因为很多高排放企业恰恰是一些地方的纳税大户和吸纳就业的重要企业,但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中央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的推进力度相比往年会更大。环保部的一份达标计划中提出,2017年开始重点排查钢铁等九大工业领域的偷排、达标情况。以河北省大气污染为例,其最大问题是工业企业的偷排,第二是大型企业不达标排放,第三是环境容量,第四是汽车排放,今年环保部对河北企业达标排放方面会加大力度。
水与土壤治理市场投资将增加
NBD:老百姓关注大气污染比较多,今年在水和土壤治理上会有哪些动作?
薛涛:比如排污权交易、环境税、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等,涉及环保的机制建设,在经过3——4年之后,将建立起以工业达标排放为主的长效机制。
就老百姓对环境感知来看,第一是大气,第二是水,第三是土壤。从“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大气污染防治是以管控为主的高压,水污染防治是督促政府投资为主的中压,土壤污染防治相对缓和一些。水是以基础设施更新为主要方向,土壤还是以防为主。
在经济新常态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在水环境领域,近几年上马的基础设施非常多。按照“水十条”出台市场的预期,投资需要2万亿——3万亿元,但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各级政府的投资为主。
在价格机制方面,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污水处理费,但光靠这还远远不够,包括农村污水处理、城市管网更新、河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投资需求非常大,亟须建立起价格机制。同时,也需要对一些工程采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借此缓解资金方面的压力。
土壤的处理成本太高,如果说企业对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需要一倍的成本,那么未经处理排放出来造成污染之后,处理费用可能是十倍;如果造成土壤被污染,处理成本可能达到百倍。基于此,在土壤污染方面必须要以防控为主。
2017年,我国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会有更大的投入,但和水领域几千亿元投资规模相比还是有差距,因此还需要借助经济杠杆来撬动,如果只是靠政府投入,土壤治理很难做好。
缺的不是制度是制度落地
NBD: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在环保制度建设上,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薛涛:在环境领域,有3个层级:第一是排污治理,即削减污染物;第二是环境质量改善,建立环境质量倒逼机制,目前我们处在第二阶段,即以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改善来倒推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承载;第三是生态论,包括生态红线等,环境保护对经济的贡献要建立量化的评估体系,类似于生态资产、绿色GDP,环境本身是有价格的,难点是绿水青山怎么作价。
NBD: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地方是环境的责任主体,中央也在反复强调压力传导,您认为这种压力传导到位了吗?
薛涛:我认为这种压力没有传导到位。现在地方政府感觉压力大,主要是以前压力太小。一方面以前没有觉得环保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家环保不守法竟然成为一种习惯。不过近来环保压力传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地方感觉压力大的部门主要是地方环保部门,现在正在把环保的压力扩展到地方一把手。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政策落地上。我们缺的不是环保制度,而是制度落地。想要加大环保压力的传导力度,需要加大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要大力推进。
环境治理市场将迎增长机会
NBD:今年以来,环保企业的上市速度明显加快,这反映出什么现象?打造百亿产值环保企业的土壤已经具备了吗?
薛涛:今年初,中国证监会公布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件建议的答复,宣布证监会将继续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行上市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这对加快环保企业上市无疑是一种激励。
去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联合印发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8万亿元、培育形成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环保企业的目标。
如果纯粹依靠发展技术与装备,将公司做到百亿元级别存在很大难度。当前做环保技术设备的企业多是民企,主要是处于一些细分领域和市场。在工业领域通过第三方治理的模式也不可能出现百亿级公司,因为工业企业的性质最多就是委托运营,工业领域的用户分散,技术分散。市政环保和环境修复将最有可能成为培育百亿级公司的领域。目前,PPP落地总额超万亿元,其中约1/3与环保有关。随着PPP项目不断推进,未来环保领域资金投入会更高,培育出50个百亿级公司不是没有可能的。
NBD:环保市场正处于蓄势腾飞阶段,2017年,您认为环保产业将会迎来哪些变革呢?
薛涛:环保领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向:首先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快速发展,不过这里面比较大的挑战是工程项目的概念多,运营部分被分割在PPP里面,份额没能凸显;其次是市政基础设施大运营的环境正在形成之中,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能否形成一个行业还有待观察;再次细分技术市场会出现一些优势企业,在工业领域排放趋于严格以后,原来没有技术优势的环保企业会被有优势的企业淘汰。
总体来看,今年环保市场的变化主要来自环保压力加码,政府在环保检查的力度加大,工业企业达标排放会制造出新的压力,环境治理市场会有增长机会,还有就是监测市场也会有很好的机会。另外,在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治理等领域都可能出现一批快速发展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