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废弃物发电怎样点亮前程?电价补贴扶持政策是关键
我国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目前的总发电量在整个电力产出中占比不到1%,它的主体价值不是因为能发电,而是因为需要环保。
在电价补贴之外,目前,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和东北地区都相继出台了对秸秆收集处理的补贴标准,应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出台更加灵活的成本补偿机制
“当前中国农林废弃物总量正呈逐年增长之势,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林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高峰论坛上介绍说,未来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发电。
然而,我国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目前的总发电量在整个电力产出中占比不到1%。不少与会专家认为,虽然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环境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不佳,需要更多支持政策。
小电厂怎样撬动大生态?
农林废弃物能源化道路10年来,形成“上下相连、产业共生”新模式
2006年,我国诞生第一家农林废弃物发电企业,不经意间农林废弃物能源化的道路已走过了10年。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孙晓华介绍,10年来,中国已投运和在建农林废弃物发电项目302个,年处理农林废弃物9000多万吨,每年为农民增收270亿元,年供电量约500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00万吨。在遏制秸秆露天焚烧、推进县域工业园区清洁排放、发展农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显示了独特优势。
在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林产品工业园,贵港理昂生物质发电厂给园区的林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高质量稳定性供热,使整个园区由处处冒烟转变为只有一根烟囱对外,实现达标排放。同时使园区各林产品加工企业不再因天气、季节、昼夜等因素停产,成倍提高了林产品加工基地的产出规模。反过来,林产品加工企业又为电厂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原料补给,探索出了一条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记者了解到,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小电厂、大生态”的行业特征日益凸显,贵港市鸿盛隆木业有限公司正是受益者之一。
据厂长吕逢良介绍,以前公司采用的是单一自备燃煤小锅炉进行生产供热,不但供热稳定性没有保障,生产的木板次品也较多,运营成本高,环境风险大,制约公司发展。自贵港理昂生物质发电公司2016年4月对覃塘区林产品工业园集中供热后,公司通过购买供热,省去了锅炉设备购置、维护等开支,可随时打开供汽管道阀门进行全天候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吕逢良说,园区集中供热后,公司产品合格率由原来90%上升至98%,产量由每天生产5000张提高至8000张,由原来单一压板生产扩大至集烘板、压板一套完整流水线作业。产品走出广西,畅销广东、上海、四川、湖南、云贵等地。
同时,农林废弃物发电厂进了村,秸秆变成金。在农林废弃物发电企业的周边,农林废弃物收集商用专业的收集打捆机械,将稻草、麦秸、棉梗、甘蔗叶等就地压缩成型,然后运往电厂,切断了农林废弃物对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污染。
据了解,在我国300多个农林废弃物发电企业覆盖的广大地区,燃料收集商已经不下一万个。他们上联企业、下联农户,成为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环保惠农的利益纽带。这种“上下相连、产业共生”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正推动着我国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持续发展。
小能源如何体现大环保?
体现农林废弃物发电主体社会及环境价值,出台灵活的成本补偿机制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目前的总发电量在整个电力产出中占比不到1%,其主体价值不是因为能发电,而是因为需要环保。
与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显现出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比,这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却大多处于比较艰难境地,甚至有不少企业难以为继。
上海证券交易所原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建议,要扶持农林废弃物发电行业,应当在政策扶持上给予优先考虑,保持全额收购和电价补贴政策的稳定和持续,给行业吃一颗“定心丸”。
农林废弃物发电企业最大的成本是燃料收集成本,随着物价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这部分成本正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一些秸秆收集商反应,农林废弃物收集运输成本高,建议比照其他农产品运输优惠政策,对农林废弃物运输车辆开放绿色通道,免收各类公路通行费。应将秸秆运输农用车、破碎机、打包机等机械全面列入农用机械范围,享受相应的农机补贴政策。
业内专家提议,对于这种“小能源、大环保”的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有必要出台更加灵活的成本补偿机制。在电价补贴之外,目前,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和东北都相继出台了对秸秆收集处理的补贴标准,建议在总结这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予以推广。
广西科学院研究员黎贞崇呼吁,要加大科研力度,形成梯度开发、综合利用、叠加增效的绿色发展新格局。要系统研究和实施延长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链问题,将农林废弃物发电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各类科技发展规划,支持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在农林废弃物发电核心技术方面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