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规模管理改革首批试点名单出炉 11家企业入围(附名单)
国家发改委昨日称,近期已确定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国有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华融、中国信达等3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华为公司共11家企业作为2017年度外债规模管理改革第一批试点企业。
发改委表示,在年度外债规模内,上述11家试点企业可灵活把握发债时机,自主选择发债时间和发债批次,境内外统筹使用外债资金,降低借款成本,提高发债效果。
这里所称的外债,一般是指境内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向境外举借的、以本币或外币计价、按约定还本付息的1年期以上债务工具,包括境外发行债券、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等。
在2015年,发改委取消了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改革创新了外债管理方式,实行备案登记制管理。通过企业发行外债的备案登记和信息报送,在宏观上实现对借用外债规模的监督管理。
2016年,共有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21家企业获准成为2016年度外债规模管理改革试点企业。试点企业在年度外债规模内,可自主选择发行窗口,分期分批发行,不再进行事前登记,待发行完成后及时报送发行信息。
“这样的话,企业去海外发债更加便利,能够按照市场状况,弹性调整发债计划和时间窗口。”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告诉记者,与去年情况相比,最近市场环境比较稳定,从今年年初至今的情况来看,中资企业发行美元债的热情仍较高。
也有金融业人士评价称:“目前,不少金融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等战略的积极性较高,在拓宽境外投融资渠道上存在一定诉求。在资金用途符合监管要求的情况下,这一试点的开展,给了相关企业更大的自主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境外发债的效果,降低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全球低利率趋势下,投资单一地区、单一项目的利差收益在逐步收窄,资管市场“优质资产荒”的忧虑渐渐抬头。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建议,企业可通过境外投资等方式,开启多币种、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模式。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不少金融企业相继通过发行海外债券进行了融资。2016年1月,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寿完成12亿美元高级债券的发行,这是该公司首次尝试境外发行债券,也是中国保险公司首度在境外资本市场发行高级债券。
平安人寿这次债券发行,也是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后,首只由境内主体直接到境外发行的美元债券。
紧接着,2016年9月,合众人寿披露,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发行5亿美元5年期高级美元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公司海外投资项目;2017年1月,根据有关公开报道,泰康保险计划于近期发行RegS(遵循S规则)、美元计价、高级无抵押债券,发债所筹资金将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及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