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宏观 >

香港4大豪族长盛不衰50年 身后经历竟然惊人相似!

2016-10-09 21:43:00

 

来源:

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在一落千丈后,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

国庆节前夕,9月29日,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周大福集团及新世界发展创办人郑裕彤因病去世,享年91岁。郑裕彤最为我们所熟悉的是周大福集团和新世界,周大福上市仅5年的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纯珠宝商。2015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郑裕彤以150亿美元的财富排行第三。

在香港,郑裕彤家族、李嘉诚家族、郭德胜家族、李兆基家族几乎长盛不衰近50年,整个香港的财富的三分之二被这些豪族把持。这些老一代富豪们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财技高超,今天小编就为你扒一扒他们的财富故事。

出生贫寒童年心酸二战避难来香港

郑裕彤1925年出生于广东顺德一个十分贫寒家庭,家里有5兄弟,做为长子的他无疑需要早早的承担起肩上的责任。13岁那年正值日军侵犯广州,为避战乱,他只身一人去到了澳门周大福金铺--即如今周大福珠宝前身打杂。郑裕彤父亲和金铺老板周至元是患难之交,并且周郑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在金铺做打杂工期间,得到了未来岳父周至元的教导,差不多4年就掌握了做生意的基本套路,对人心和市场的洞察能力十分突出,让周至元甚是满意,1943年将女儿周翠英下嫁给郑老。入赘后,即成为郎婿后开始帮忙打理着金铺的生意,表现出极高的商业天赋。

1956年岳父已经将经营大权交给了郑裕彤,掌权周大福后他继续马不停蹄的赶路。此时香港黄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金铺可谓是遍地开花。同年,他力排众议、迎难而上在市场上首推9999金,打了漂亮的一仗。1984年香港政府为黄金制品立法,将周大福首创的999.9纯金规定为足金饰品成色含量标准,就这样周大福首推的9999金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李嘉诚的经历大家已经比较熟知了。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避难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其舅舅的家族当时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后来,李嘉诚和舅舅的女儿庄月明结婚。1950年,24岁的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由于经营得当,迅速积累了第一桶金。

郭德胜于191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石歧一个经营洋杂货的小商人家中。读了几年私塾后,他便开始随父亲走南闯北做生意,抗战的炮火迫使他离乡背景,举家来到澳门,不久来到香港谋发展,开了“鸿兴合记”的杂货店,搞洋、杂货批发。郭德胜有一套心德,他以诚待客,广交朋友,生意日渐兴旺,连南洋一带的客户也找上门来与他做生意。1952年,他将杂货店改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营洋货批发,极力开拓东南亚市场,生意越做越大,遂有“洋杂货大王”之称。

李兆基出生时,父亲李介甫先生已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李兆基从6岁开始,就被父亲安排进家里的商铺头学习做生意。母亲本来有点担心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应付那些年长的伙计但李兆基没过多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而且聪明机智,拥有极好的心算能力。1948年,已经做了4年掌柜,得到充分磨练的李兆基,带着1000块钱只身去到香港。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其时正值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基石。五十年代初,内地解放以后,英国很快承认了中国的地位,并建立外交关系。李兆基意识到香港将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于是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十分顺手。

投身房地产发展成地产巨商财富几何级增长

香港地产行业的繁荣,发蒙于60年代。四大家族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杀入房地产行业,财富获得几何级的增长。

当人家还在夸赞郑裕彤在珠宝行业取得的成就时,他已大胆杀入了地产界。60年代的香港,政局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经济形势又会好到哪里去呢?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香港富人都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以求落袋为安。但郑裕彤毫不畏惧局势动荡,反而逆市而动,趁机收购了大量土地,1968年是他收购土地最多的一年。1970年,郑裕彤与何善衡、郭得胜等人组成“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他占57%做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当时面对崩溃的楼市,逆市而动抄底房地产的不止他一个人,还有李嘉诚等人。

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在一落千丈后,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七十年代初,每年单是收租,已达四百万港元。

上一页12下一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