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旨在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环境产品。
意见提出三大目标,包括市场供给能力增强、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市场更加开放。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基本满足环境治理需要,生态环保市场空间有效释放,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增长,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 年,环保产业产值超过2.8万亿元。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的环保公司,建设一批聚集度高、优势特征明显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转化平台。到2020 年,环境治理市场全面开放,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更加有效,市场更加规范公平,生态保护市场化稳步推进。
意见提出,要推行市场化环境治理模式。在市政公用领域,大力推行特许经营等PPP 模式,加快特许经营立法。在工业园区和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积极推广燃煤电厂第三方治理经验,研究发布第三方治理合同范本。创新林权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意见还鼓励多元投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能由市场提供的,都可以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林业、草原、河湖、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带动力度,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生态建设项目中,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牧场)、民营林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投资生态建设项目。
据东方证券研报显示,在目前全国PPP项目库中,环保及公用事业类项目 (含水利建设)达到了3194个,占全部项目的34.4%,是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项目对应总投资额达到1.8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17.05%,仅次于交通运输领域。
“十三五”以及未来的10-20年,我国将围绕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三大领域的重点整治,投资主线从减排转向治理。从测算看,“十三五”水、气、固废三大领域的原有业务模式将继续保持20%-30%的增速,而水环境、海绵城市、土壤修复将带动1.5万-2万亿的投资,年投入3000亿-4000亿元为环保投入增量。加上传统业务2015年环保投资体量5000亿的基础上每年保持25%的增长,环保行业年投资体量将从4000亿-5000亿上升到1万-1.5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