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重点是执行 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
民间投资增速的不断下滑正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昨日,发改委表示,针对现在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的情况,已经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破除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市场、进入到重大工程当中的政策障碍。对此,笔者认为,要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打造公平的营商环境。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近年来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民间投资更以超过社会投资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但从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对稳增长、保就业以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带来影响。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而最受关注的民间投资进一步下滑,再创历史新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至按年增长2.1%,其中7月下跌1.2%,连续2个月下跌。
针对民间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国务院、发改委组织了总共15个督查组对30个省份进行了督查。经过专项督查和第三方评估调研发现,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存在着政策措施不落地、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以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企业成本高负担重等突出问题。
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将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努力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强化落实地方政府和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力度等方面对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进行部署。
笔者认为,民间投资增速大幅放缓不利于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等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虽然政府不断通过各种简政放权措施,给企业松绑,打破各种隐形门,但个别的地方政府可能在执行这些措施方面还有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所以也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支持力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和维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巿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