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科技创新五年规划
8月16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
作为我国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支撑,此前国务院在8月8日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这次在《规划》提出“聚焦一个中心”,即是指向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总体分为七部分,包括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端产业发展等,《规划》提出了四大方面的任务,即培养良好创新承台、夯实科技基础、打造发展新动能和应对民生需求,共计58项重点任务和方向。
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跳出“就科技而科技”的范畴,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拓展,进一步突出“营造创新生态”等软任务,力求更加符合未来趋势,对全社会创新更具导向性。
8大核心指标
与前五年的《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相比,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傅国庆认为,《规划》的最大的特点是,将“科技规划”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由此前的重视科技发展转变为重视科技创新。
《规划》在具体的指标设置和任务上,希望能更加符合未来趋势,更具对全社会创新的导向性。
例如,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0%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0%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75人年等8项目具体指标。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是首次作为指标提出。
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这意味着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催生更多原创性成果。
在16日公布的《规划》中,“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居于四大任务之首。《规划》提出,要引导多元创新主体共同发展,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和活力迸发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水平。
8月16日,上海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之一是良好的创新生态,上海与深圳相比,虽然有综合优势,但是在生态建设上与深圳还是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具体的措施上,《规划》提出,将采取大幅降低创业成本、发展众创空间等措施,推动科技创业的大量涌现。
此外,上海还将优化人才集聚与培养成长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借助长江经济带战略进一步凸显上海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能力。
《规划》提出,重点在“集聚力、影响力、引领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等“五个力”上下功夫,聚焦和支撑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力大幅增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之一。
推进脑科学、
量子通信发展
而对于科创中心的另一大重点工程——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提出,要以张江国家自主示范区、全面改革试验区和上海自贸区三区联动为契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发机构与大学。
具体来看,上海将在能源、材料、物理、生物医学等若干前沿领域,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融合的国际前沿科学综合性研究试验基地,并推进上海光源二期、转化医学、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长期观测网等大科学设施建设。
在研发机构上,上海则要建设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量子信息技术中心与产业基地、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药物创新研究院、大数据技术研究院、类脑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科学中心等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
陈炜认为,对于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应该“软硬并重”,“三区联动”是软件,硬件则是扎扎实实投入。“软硬并重”的关键在人才,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在《规划》中,上海还列出了七大需要重大突破的战略方向,分别为脑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国际人类表型组、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纳米科学和微纳制造、材料基因组、合成科学与生物创制,以及量子材料与量子通信。
以量子通信为例,国内首个量子通信产业园布局在上海张江高新区,目前产业园第一期已经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第二期的相关工作。
张江管委会创新促进处处长马文刚此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传统产业园依靠土地不同的是,张江的量子通信产业园主要是围绕理论应用和成果示范,进而去引导产业发展,同时在围绕产业园布局相应的研发机构、资金、服务、人才等,从而推动与市场的对接。重点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据悉,量子通信产业园正在联合陆家嘴(600663,股吧)的七家金融机构做一个量子保密通信网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产业园希望突出示范作用。
陈炜表示,总的来看,《规划》体现的创新思路更为明确,对创新生态、创新源泉、产业升级和民生四大方面的对接贯穿了整个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