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私募未备案首只产品被注销 下单“保壳”类产品注意风险
“3天就能成单,只要两万元手续费”“首发产品计划”……这些小广告来自券商业务人员,他们最近混迹于各大私募群,凶猛地推介着私募“保壳”业务。根据私募新规,最迟8月1日前所有备案登记的私募管理人都必须发行首款产品。然而,一群人的大限临近,成了另一群人的生意场。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第一批被注销的私募,8月1日或将有更多私募惨遭注销,而近期推出的“保壳”类产品,投资者一定要慎重。
已有近2000家私募被注销
上周五,林先生刚补提完所有资料,现在就等首只产品的备案申请是否获批。
根据私募新规,今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满12个月的公司,在5月1日前已经提交相关材料,但因为内容不达标,协会给予我们3个月的顺延期”,林先生透露,如果在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但8月1日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或完成首只产品备案,仍会被注销。
数据显示,5月1日第一个备案大限时,已有1901家私募被注销管理人登记资格,并有约500家私募需要补提法律意见书、600家私募提交的首只产品备案申请尚未成功。
到8月1日第二个大限,会有更多私募被清理。理由是,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上周,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24577家,其中60%显示“管理规模为零”,而“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有4886家。“从这个数据来解读,8月1日被清退的私募将会多于第一批”,业内人士预计。
部分私募被迫高成本“保壳”
“真正想开展业务的私募,按正规流程操作,在8月前是可以成功申领牌照的。但对于一些在投资能力、公司投研团队等方面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甚至是凑热闹的公司,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3月就获得牌照的宁波睿正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姚进断定。
也有私募管理人透露,场地、人员、税收等费用加起来,保壳成本最少也在一百万元以上。“这当中,还有存续时间、业绩记录的差别,好一点的甚至需用要上千万费用。”
“面对接下来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些勉强保壳的私募机构也未必就能长久生存”,姚进指出,为清除空壳或违规私募,基金业协会相继发布《内部控制指引》《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等,目前还在抓紧制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业务管理办法》《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外包业务管理办法》,监管层可谓连续祭出重拳。
下单“保壳”类产品注意风险
“为了保壳,当务之急是发产品,很多公司只发一个小产品,甚至是一对一的产品,也就是成立一个金额只有100万元的产品,然后让朋友或熟客来购买。”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公司纯粹就是为了保壳,募集资金去投一些固定收益类品种。还有一些私募为了缩短募集期,把原先代客理财的资金装到新产品里,现阶段百万级别的小产品多了很多。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其中的风险以及自己的资金被挪用。”
某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数据显示,私募新规出台前两个月,备案私募产品每月都不足1000只,而5月备案数量达1308只,6月增至1429只,7月是保壳大战的最后一个月,数量有望再冲新高。
业内人士提醒,私募投资要考察管理人的个人能力以及所管理基金的以往业绩。而目前仓促上马的保壳类产品多是新私募或小型私募所为,业绩甚至公司前景堪忧,此类产品的风险可想而知。
“我们的资管规模1.5亿元,按照2%管理费计算,一年营收300万元。扣除成本,公司实际盈利并不理想”,杭州一位私募人士坦言,由于业绩不理想、收入不高,原先20几人的团队现在只剩个位数,而这也是很多小型私募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