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后才会是智能停车的春天
2015年智能停车企业高达百家,大多数仍在亏损和补贴,并没有实际的盈利。停车就像解决开罐的开罐器一样,会在2016年后实现大爆发,对于停车领域创业者而言,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可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有时候,重要东西就是这样迟来一步,停车尤其如是。
互联网诞生至今,传统行业互联网化改造已经不紧不慢的跟上了脚步,淘宝、去哪儿、美团、滴滴等公司都在各自的领域发起了一场成功的信息革命。
随着打车领域的尘埃落定,停车行业也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全国各地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出台或即将出台最新的停车政策,停车市场出现“现象级”表现。一直以来为大家所叹息停滞不前的停车相关法规或政策瓶颈,如同全面开启的历史车轮,地方政府开始争先恐后地往前推进。这,或许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开篇。无数的资本涌入停车行业,创业者纷纷掘金停车行业,BAT轻度参与,业内局势已然风起云涌,一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2015年底我对停车行业进行了粗略地统计,惊人的发现这个行业的竞争公司已经达到130家之多,一半以上为近2年新增企业,这130家公司分布在各大停车难城市,2015年也被停车行业从业者称为“智能停车元年”。
在停车这件事上,“车”和“停车位”之间隔着停车场、商家、政府等等多层中间机构,这些都是可优化的点,市场看起来很大,但数字化的改造却还很初级。这些企业各自在国内停车难的城市教育市场,然而至今都没有像打车那样完成自我革新。为什么停车这个罐头迟迟没有迎来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开罐器呢?
停车市场为什么这么难
不开车,出行难;开车,停车难。“停车难、治理难、停车乱”的囧剧在全国各大城市每天上演着,而且又愈演愈烈之势。这是“城市之痛”,阻塞动态交通的畅通,考验着社会治理的效能。
那么,与停车相关的行政部门有哪些?我仔细查阅相关职能后发现,停车的多头管理在各地非常普遍,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楚,各自为政,执行力相对很弱,停车相关部门包括交通、交警、规划、建设、国土、物价、消防、质监、安监等。目前我国内地城市停车行业负责政策制定和牵头管理的主管部门大致有四类:交通委、公安交管局、城管局、建委,总体来说停车管理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权威机构为解决停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
仔细观察这个行业的互联网化发展多来自近三年,“互联网+停车”的深度融合更是促成了一大批新兴的探索者,致力于智慧停车场、停车APP等新业态的发展。然而,直到今天这个传统停车行业却收效甚微,总量缺口越来越大,无法跟上车辆的增速。
因此,我认为停车难最关键的问题可能还是停车场建设欠账比较多。要解决停车难,我觉得有几条细则是不是应该尽快实施:
首先,政府要建立高效的城市公共停车资源的多部门协调运行机制,设置统一专业的、有执法权的停车管理行政主管机构,在规划上要有强制性的建设停车位或停车场的硬性要求;
第二,对现有的停车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并引入互联网停车公司参与,目前深圳做的算是比较典型;
第三,开辟一些道路限时的停车位以缓解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第四,加大对违法停车、乱停车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我居住的上海来看,自3月以来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43万余起,效果显著;
第五,加快推行电子车牌,搭建智慧城市停车系统,对于路段、时段等进行权限设置,交警等执法部门在执法车上安装摄像头、声波技术产品等与路侧车辆进行连接,系统自动识别车辆的停放是否违法,无须人工开罚单,高效管控违停。
与此同时,从城市停车现状来看,停车场结构分散。而且停车场的产权与管理也非常复杂,整个城市的停车场基本处于散乱杂的管理情况,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分配问题。停车场作为停车生活的最底层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对于信息化的接受程度不够,大部分采用的是原始的管理模式,智能化水平极低。以上种种,直接导致了例如停车需求端一位难求、停车体验差,停车供给端空置率高、管理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停车O2O现有的尝试都不对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一年内从“停车O2O”到“智慧停车”,可谓是发展迅猛,然而截止目前为止,却没有看到一家有清晰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众所周知,参与互联网停车的玩家有四类:互联网停车创业型公司、传统停车场设备商、市政交管部门、BAT。整个2015年主要是创业公司和设备商为主,BAT轻度参与。
说到模式则是五花八门,无非是软件或是硬件切入。软件一般以车位信息共享存在,主要做信息交互;硬件目前看来以道闸或者地锁切入,主要想抓住停车入口,以上两块玩家众多,乱眼迷离;另外还存在一类代客泊车模式,则显得尤为小众,独辟蹊径。
车位共享:车位信息共享模式从停车场流程切入,希望通过互联网化、智能化提升停车流程的体验和效率。国内由于停车场的现状等问题,目前多以用户或者保安等分享,形成数据流,从而做出预测或引导等,想打破信息孤岛,尽可能的将搜索与现实相匹配,实现就近停车。信息的多元收集,渠道的多样化,更多的是停车业态的复杂化,往往造成用户搜索停车,前往停车却发现车位已满,无位可停。过去一年,该类玩家尽管收集了一些数据,却无法将数据发挥实际的作用,除了查询功能,看不到变现前景。
道闸入口:以道闸等硬件切入停车场的玩家,选择的是以停车入口切入停车场,去年此类玩家从融资规模、市场覆盖率等显得尤其出色,特别是互联网免费策略的冲击,免费赠送道闸,甚至是电脑、岗亭等开始出现,风行一时,停车场选择过多,隐现担忧。这类以设备切入的公司希望通过免费的策略实现快速的覆盖,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
这些玩家为了更快的占据市场,实现了停车行业70%的融资,业内几家上市公司或迫于压力或想参与智慧停车发展,不约而同加入这场停车战争。短时间,这些玩家通过烧钱获取了不少停车场,多数更是认为有资本就能动其他原有生态的蛋糕,今天看来,面临的地推阻力因为免费的实行,遭遇了原有生态的多方围剿,结局并不美好。对于车位紧张的停车场来说,他们不会因为免费就选择这些玩家,而车位不紧张的停车场即使选择了这些玩家难道就能提高使用率吗?使用率无法提升的话,对这些玩家来说除了自家的APP上多了几个SKU,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地锁入口:通过地锁切入的玩家通过为停车位安装地锁盘活车位闲置使用权,缓解停车位供需失衡,走的是P2P模式,在分成上平台、车主、物业或管理方进行三方分成,看起来很符合共享经济的原则。然而,停车这件事的供给端产权往往属于开发商或物业公司,经营权可能包给个人或者管理公司,经营权可能还会再次分包。由于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商务谈判的时候,有时候负责经营的物业公司同意,却可能遭到产权方的拒绝。私人停车位极为分散,市场推广将会是一个严峻挑战。同时,随着车牌识别的全面普及,在停车位对外进行出租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与道闸入口公司对接,操作上的难点将由于该车位的出租对象不同而变得更加尖锐,争夺停车入口成为地锁入口公司的一大难题。间接上说,地锁公司可能会成为占据道闸入口公司的下游供应商。
代客泊车:通过代泊员代停车,使车主从停车难中完全解放出来,节约车主的时间成本,同时把代泊点附近的空闲停车资源盘活。目前该类玩家利用代泊作为杠杆撬动距离优势,自采停车场找到价格洼地,形成了一种相对时髦的停车方式。代客泊车这种形式在国外已经兴起,被用户接受,然而国内用户对汽车的定位有所不同,很多人甚至将爱车当成“老婆”,不愿意爱车被别人开,而且车辆的监控和信任问题始终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尽管有停车保险等产品,国内的用户并不都为此买单,交钥匙始终是一个难过的心理关卡。目前,国内的几个玩家多以机场、医院等为入口切入,希望先解决这些相对难处理的停车场景,做的最好的玩家日订单也刚突破千单,而且用户并不稳定,难以形成有效规模,距离用户规模化还有更远的路要走,用户的使用习惯需要更久的时间培养,市场需要慢慢培育。
而经过对停车场的深入调研后,可惜清晰的算出一笔账,自建停车场更不明智,如纯以收停车费的模式15年一个停车场才能回本。所以,智慧城市下的停车O2O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停车只是一个入口,别指望靠停车赚钱。
中国停车这块蛋糕要怎么切
中国互联网停车抢占入口的姿势大多两种:抢占资源——停车场和停车位,以及获取用户——车主。
去年一年的乱战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之前都以为拿下桥头堡就取得胜利了,谁知道都去填坑了。
停车的玩家们都在近一两年内拿了风投的,基本手上都还有钱,互联网停车玩家玩的无非就是花钱抢地盘的游戏,停车去年一年基本在盲目烧钱,属于探索阶段,也创造了百家争鸣的停车局面,目前还没有哪家真正把一个城市的停车运营的有模有样,更谈不上通过资本快速复制。目前,停车团队还是过于分散,就像团购和洗车O2O,要从最初的百团大战到最后的横尸遍野,业内已经开始有一些公司从一线城市退出,踏实去开发二三线城市,可谓是明智之举。
今年是混战的一年,这个行业必须得拼杀一轮,每个城市干死几家,剩个两三家,最终再由剩下的拥抱资本一统江湖,如之前的滴滴和快的一样。
“互联网+停车”说不上到底是互联网玩家在突围,走线上到线下的路,还是传统停车玩家在升级,走线下到线上的路。从其他行业的互联网化发展来看,除非真的出现停车行业的工业4.0时代,停车技术有重大突破,然而看起来还是很遥远。停车目前可预期的是电子车牌,这种方便通行和监管的技术,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大范围的覆盖,毕竟电子车牌都没有完成停车配套升级。那么,技术既然无法突破,就只有是模式创新了,停车终将走向模式创新的拐点。就像打仗一样,软件在前面打江山,硬件走后面搞建设!2016年的停车终将是属于互联网创业公司的。
2016年,停车将是用户体验为王的一年。一个停车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是从产品走向平台,再走向生态,只有停车形成生态才能最大化实现停车入口的价值。一方面,停车公司要努力解决出入口,从而带来车位数量,提高车位利用率;同时,开发纵横产品,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停车不同其他行业,就是因为重所以有竞争壁磊,如果无圈场,轻型难以形成壁垒,所以想完全轻装上阵的都是幻想,正如阿里拥抱线下一样,未来的停车将是“O+O+O”的发展模式,既能形成竞争,又能跑得更快。
今年的停车市场将在每个停车难的城市展开激烈的竞争,只有每个城市剩下的玩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玩家,停车才有未来。停车玩家不能光抢市场,必须把现有的业务运营好,再考虑扩张地盘,因为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明显比扬言占领全国要来的更务实。盲目的烧钱最后只会耗尽资本,说不定自己的老家都被别人端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劫的向来是跨界的。
由于停车的复杂业态,更值得停车玩家思考的是如何融合,而不是一根筋的强调替代和颠覆,玩家们必须开放,让原有的生态可以参与,从而降低推进的阻力。
在进行本地停车市场的覆盖和快速获取用户的过程中,应积极加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建设,只有接入智慧城市系统,APP才有意义。停车玩家占有本地市场的成功案例将有效连接地方政府,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停车玩家,如何跟地方政府、工程商、集成商、物业方等达成合伙人制度则是快速蝶变的加速器。
2016年,中国的停车市场仍然是割据战争,停车玩家必须通过市场的方式在本地胜出,才有2017年实现全国覆盖的可能。停车的春秋时代总是要走向战国,割裂也必将要迎来寡头。如果说2015年是智能停车元年,那么我想说的是熬过2016的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