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智联招聘:“最佳雇主”如何面对员工间隔年?

时间:2022-11-04 12:18:45

 

来源:中国网科技

百度搜索关键词“gap year”(即间隔年),词条解释是:西方国家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做一次长期的远距离旅行,用一段时间放下脚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

在中国,选择“间隔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据智联招聘《2022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18.6%的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15.9%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智联招聘今年的“中国年对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也将主题定为“出发!职场多元宇宙”,倡导职场选择的多样性,“间隔年”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

不过,中国人的“间隔年”似乎不太一样。这一舶来词汇飘洋过海来到国内,其原本的“诗与远方”也有了更多的含义。

应届毕业生王洋白天在中关村的一家公司实习,晚上学习考研英语。在他的背包里,还放着一本公务员考试书籍。正如一位小红书用户所写的:老外的gap year,是“毕业之后花一年时间深度旅游,感受不同的生活”;小红书博主的gap year,是“拿了三段大厂实习经历,顺便考了几个证,然后又去英国留学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就业压力不无关系。面对1076万人的毕业生大军,有任何时间被浪费,像王洋这样的学生都会有负罪感。

“间隔年”应该做什么?是否有标准答案

和王洋一样,gap year比上学还忙的毕业生还有很多。如何充分利用间隔年时间?招聘中如何正确对待有gap year经历的求职者?这些问题,求职者在思考,企业莫衷一是。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向黎提交了有关在中国高校设置“间隔年”的建议,期望帮助青年学子更好明确人生目标。

“在12年应试教育和高考冲刺压力下,许多青少年来不及对自己的天赋才能和兴趣爱好形成清晰认识,就必须作出大学专业选择甚至就业选择。”对于“间隔年”的建议,潘向黎表示。在她看来,通过设置间隔年,可以帮助青年学子明晰自己的天赋和志向,了解社会的情况和需要,为将来的发展选定方向。她表示,目前国际上实施的“间隔年”制度,对大学生等群体成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相较于将时间投入到备战考试中,“间隔年”期间,毕业生可以明晰自己的天赋和志向,了解社会的情况和需要,为将来发展选定方向。

在一本讲述间隔年的书里,2006年,一位叫孙东纯的年轻人放下工作,在13个月的时间里去了泰国、老挝、印度、巴基斯坦……他一边旅行,一边做义工,在旅行中认识了一位日本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这也曾是王洋理想中间隔年的模样,一个月前,他背上背包,去了青海一家NGO组织做义工。然而仅仅一个月,他便结束了义工生活。因为他并没有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乐在其中,反而是在与同学对比中,产生的巨大焦虑,于是他最终选择了考研、考公。

许亦飞也曾是一位向往“诗与远方”的青年。毕业后,面对理想岗位停止校招,他没有加入求职、考研大军,而是独自一人来到大理,注册了自媒体账号,一边望着苍山洱海,一边写写小说,思考自己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开始时,他庆幸自己的选择。相较于挤破脑袋进入大厂,每个月在京沪深房租动辄五六千的同学,他的房租只有一千元,再加上小城市低廉的物价水平,一篇短篇小说的稿费,可以供他在云南生活一个月。虽然最终他经营一年的自媒体并没有像理想中那样成为“百万大号”,但是至少他已经明确了职业方向——寻找一份媒体工作,依旧要与文字为伴。

从这些gap过的年轻人的经历中可以看到,间隔年做什么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对于年轻人而言,认清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被别人“推着走”,则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无助于长远发展。正如智联招聘董事长、CEO郭盛曾说,对于毕业生而言,择业观非常重要,择业已大于就业。他呼吁整个社会帮助大学生建立择业观,让大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以什么姿态进入职场。

对于年轻人毕业后方向的选择,俞敏洪也表示:“只要你的想法能激动你自己的人心,你就应该去尝试,去创业。失败了回到体制内也好,回来给俞敏洪打工也好,不丢脸。”

通过这一年的尝试与摸索,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是“间隔年”存在的真正意义。

破解“间隔年歧视”,让gap过的年轻人释放更大能量

不过,gap year这一想法,在中国尚未被完全接受,仍存在障碍和限制。

选择“间隔年”的毕业生通常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家长们将“间隔年”与“留级”相提并论。毕业生在gap之时,这种慢就业的行为往往难以得到父母的认同、理解。

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对简历断档的歧视始终存在,甚至被视为“大忌”。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间隔年”的经历都会成为一个减分的存在。对应届毕业生来说,“间隔年”也会让他们失去“应届生”身份这一优势。目前,不少提供编制、户籍等福利待遇的企事业单位在校园招聘中,通常要求求职者为应届毕业生。

而实际情况是,多元化就业已经成为趋势,在年轻人中表现尤为明显。选择Gap的求职者会越来越多,企业应该破除歧视,像“考察”任何一段工作经历一样,去关注求职者在间隔年期间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间隔年的经历是否能够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价值。

虽然表面上“间隔年”求职者存在履历断档,但通过一年的Gap,求职者可能在一年中体验了多彩的人生,锻炼了不同的技能,有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真正的兴趣所在。充实度过“间隔年”的同学积极蓄力,往往能更好的适应并融入工作,能力也会更快的提高。

智联招聘提出的“职场多元宇宙”这样描述如今的职场——数字化时代,00后跨入职场,不同的组织形态与个体选择造就了职场的多样性,雇主与雇员如同置身于多元宇宙中,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组织可以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每个员工作为独特的个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年轻人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作出职场规划。相同选择的组织和员工在同一空间内进行探索,双向奔赴带来的效能无限释放,而这样的空间数量无穷无尽,既独立运行又互相影响。

企业首先应该能够认识并接纳不同的员工,才有可能让他们在高效协作、创意碰撞中发挥更大的能量。从企业文化层面来看,“职场多元宇宙”这一概念倡导组织的文化包容:组织包容员工的个性,令全员加入到文化建设中,用不同的观念、行为去影响组织的价值重塑。而从员工激励的角度来看,面对兴趣各异的员工,企业需要了解不同员工的诉求和喜好,通过不同福利满足其需求,支持员工做真正热爱的工作。在薪酬福利基础之上,对于“热爱”的满足,能够激发员工更大的动力。

对组织运行而言,“补充新鲜血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这一点又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间隔年”员工带来的新鲜或许正是企业需要的。一个积极进展是,如今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与年轻人真诚、平等地交流,倾听他们在“gap year”都做了什么,愿意让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兴趣、技能去影响团队。即“职场多元宇宙”所倡导的为员工提供充裕空间——接受年轻员工在工作之外培养各种兴趣、提升技能,相信员工不同方面的成长将反哺工作。

今年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已经进入评审期,或许求职者们会看到更多包容多元的企业脱颖而出,职场对于“间隔年”的歧视也将在这些企业的带领下逐渐消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