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已经迎来了退役潮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达到1001万辆。有报告表明,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已经迎来了退役潮。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新能源车报废,这些电池该怎么处理,谁来回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更换、回收话题,实际上在前几年就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但彼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这个议题还带有一定的“超前”意味。现在,随着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迎来退役潮,电池回收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一般来说,动力电池的价格往往占到新能源汽车总价的3到5成,当它出现容量衰减需要更换,或者整辆车需要报废时,动力电池其实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这是它能够被回收的前提和基础所在。通常,退役动力电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处理继续被梯次使用。去年8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就提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后,一般仍有一定的剩余容量,这虽然不能再满足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但却可降级用于储能、备电等场景,实现余能的最大化利用。比如,可以通过拆解重组,将它用于电动车。据媒体报道,在湖北武汉,部分外卖小哥,已经用上了装备有“梯次利用电池”的电动车,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二是,退役电池中含有钴、镍、锂等多种金属材料,它们价格很贵,通过恰当方式提取后也可实现资源的再交易和再利用。
正是因为退役的动力电池仍有着较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回收完全可以成就一个新的产业。这方面,国家层面已有相应的引导。如工信部最近就公布了全国1万多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点。这为电池回收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不过难点在于,回收网点虽然有了,但退役动力电池在残值评估标准、梯次利用规范、溯源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依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甚至,用户对动力电池回收的意识,也还有待提升。
以梯次利用为例。拆解重组退役动力电池的企业需要哪些资质?重组后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再次投入市场?合适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些方面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就很可能引发市场乱象,带来公共安全及环境风险。同样的,对电池回收的溯源管理之所以重要,也是要防止因为不当回收而造成退役动力电池在再利用的过程中放大环境风险。而还有一些用户根本就不清楚动力电池可以回收,这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容易助长“投机者”。因此,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虽然目前已初具雏形,但从市场发育,到机制、规范的完善,再到社会观念的与时俱进,都还需要一个过程。
从长远来看,随着相关标准的持续完善,回收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发育的更为充分,应该不必过于担心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但关键就在于前期的探索阶段要做好过渡。应该看到,目前虽然迎来了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潮,回收需求快速上升,但新能源汽车的社会保有量较之于传统汽车仍明显偏小。这使得一些有着技术和设备优势的大企业,尤其是电池企业,目前对参与动力电池回收的兴趣与动力严重不足。由此就导致回收的规范性和效率受到明显影响。如有业内人士就指出,成熟企业目前对废旧电池中锂的回收率已经能够达到90%。但它们目前参与率不够,使得至少一半以上的废旧动力电池依然是被小企业、个体户等收走,从而大大限制整个行业的回收率和回收规范性。此现状下,是不是也要考虑像最初对新能源汽车那样,给予电池回收企业一定的补贴激励,值得考虑。
应该看到,与传统汽车的报废、零部件回收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报废和电池回收,除了目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区别。那就是,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对于环保的要求非常高,并且也对外部的规范依赖性更强。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之所以成为新的风口,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被认为较之于传统汽车更节能、更环保。而若电池回收环节不能做到足够规范,便可能产生较大的环保风险。有专业人士就指出,如果电池处理不当,会导致不可逆的环境污染,比如对土壤、对水系,以及相关的处理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次污染,都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而这影响的将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基座。
因此可以说,动力电池回收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它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这道题答不好,就很可能影响到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对此,从上游的动力电池生产商,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者,都应该对如何促进动力电池的高效、环保回收,有更多的思考和参与。同时,相关产业政策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也应该加速完善。
当然,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于快速变革、更迭的阶段,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完善,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我们建立动力电力回收技术、产业优势的一个不错的窗口。若能够早点行动,抓住机会,在动力电池回收上,我们或许能够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而这,也实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