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橱窗基金”:净值暴涨只为“吸睛” 募资“捷径”或非正途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嘉悦
近期,一则传闻将建泓时代投资推上风口浪尖,更让私募业一直存在的“橱窗基金”进入大众视野。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今年以来业绩排名前十的股票策略私募基金收益率均超过90%,其中业绩最高者收益率高达2600%。
奇怪的是,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发现,一般投资者看得到此类净值暴涨的产品,却很难买得到。原因在于,部分小规模私募希望通过打造“橱窗基金”,吸引投资者关注,便于募资,并非供投资者购买。
不过,业绩亮眼的“橱窗基金”无疑会提高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导致其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买入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多位业内人士建议,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私募须更加重视产品业绩的一致性,展示真正的投研实力与业绩,避免投资者受“橱窗基金”影响,造成投资决策不当。
吸睛业绩:私募业长期存在的现象
一只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今年以来能够实现多少收益?建泓时代投资给出的答案大超市场预期。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建泓时代投资旗下多只私募基金产品今年以来业绩涨幅较大,其中“建泓时光二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超过2600%。
对于8个月26倍的收益,部分外界人士猜测该产品使用了场外期权。接近建泓时代投资的人士透露:“该产品未开通场外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净值暴涨的原因在于把握了短线机会,同时前期出现了大额赎回。”
事实上,类似建泓时光二号的超高业绩产品在私募业内并不罕见。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初,共计10只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超过90%,部分产品更是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超10倍的收益。
比如,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万点资本旗下的万点资本进取2号产品成立于2019年4月,截至今年8月12日,收益率超过2000%,今年以来实现了162%的收益;善流投资旗下的善流金沙六号产品成立于2020年12月,截至今年8月12日,收益率已超过1700%。
“超高业绩往往是通过相对激进的操作实现的,在工具丰富、操作灵活的私募业一直存在。比如,基金经理在产品运作中加入场外期权,杠杆加到10至20倍,那么一年只要实现50%的收益,产品组合的最终收益就相当可观。另外,押注单票、高换手往往也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收益。”沪上一位私募人士坦言。
“橱窗基金”:小私募常走的募资“捷径”
值得注意的是,多只超高业绩的私募基金规模极小,净值暴涨只是少数人的“狂欢”。
中基协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4月底,万点资本进取2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规模不足500万元。截至2020年12月24日,善流金沙六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规模也低于500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合格投资者以最低投资额申购该产品,那么此类产品的投资人最多仅5人。部分业内人士也透露,此类超高业绩产品的资金来源大多为私募自营资金,或极少数直销客户,一般投资人看得到但买不到。
“很多净值超高的产品其实是私募的‘橱窗基金’。私募发行此类产品的目的并非为更多投资人创造绝对收益,而是吸引投资者注意,便于后期募资。因此,管理人会将‘橱窗基金’的净值曲线打造得非常完美,同时凭借短期超高业绩占据各大平台榜单,以增加公司曝光度。”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坦言。
今年以来排名前十的业绩超高产品中,7只产品来自管理规模低于10亿元的私募。另外,此类私募除了“橱窗基金”以外,旗下其他产品业绩表现平平。比如,今年以来中珏私募旗下中珏中钜增利一号获得超130%的正收益,但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部分同策略产品却处于亏损状态。
据记者了解,在渠道为王的私募发行市场,由于交易量小、知名度低,小私募寻找渠道代销的难度极大。如果旗下产品能够进入第三方平台定期业绩排行榜前十,确实会赢得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长久之计:莫因“捷径”走弯路
如此看来,小私募的“捷径”似乎能够有效解决募资难题。但在“捷径”之后,私募可能会面临更难的一条路,甚至是生存危机。
“净值曲线非常完美的‘橱窗基金’,在短期业绩亮眼时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但此类客户往往抱着净值‘大涨小回’的预期入场,一旦业绩不达预期,甚至回撤超出其可承受范围,将会对投资者造成巨大伤害,私募也将因此失去渠道及老客户的信任,后面的路会更不好走。”沪上一位私募研究员坦言。
记者采访获悉,沪上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在创业初期因公司规模小、募资难,选择加入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旗下“橱窗基金”实现了一年6倍的超高收益,吸引了多个直销客户。但在2019年12月,由于一次错误判断,高位进场的客户损失严重。随后两年,该私募处境极为艰难。
希瓦资产基金经理洪某亦是如此。资料显示,洪某管理的希瓦风行精选一年多时间快速翻倍,并且在高位募集了部分资金。截至8月5日,该产品净值已跌至0.78元,部分投资者遭受了60%的回撤。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认为,业绩一致性应该作为衡量私募管理人道德水准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同基金经理、同策略产品旗下业绩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在产品合同设置上投资范围、杠杆、集中度不同,或者产品发行时间及所处市场环境不同导致。但随着产品正常运作,基金经理应保持复制化操作,确保投资者买到与自己风险偏好匹配的产品。“打造‘橱窗基金’这种捷径让投资者承受了更多风险,最终可能失去投资者的信任,还是少走为好。”
一位老牌私募人士也表示,随着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私募应当坦诚地向投资者展示真实、全面的业绩和投研水平,引导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匹配的产品,才能获得渠道和投资者的长期信任。“捷径或许一时好走,却不能一直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