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退费”套路频现 专家支招远离诈骗
金融消费者经常会遇到各种投资、借款等问题,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抓住金融消费者急于解困的心理,利用电话、短信、钓鱼邮件等方式发布“全额退保退息”“解决个人债务”“征信修复”等有关退保退费话题的诈骗信息,诱导消费者访问仿冒监管官网的钓鱼网站,通过在线客服等功能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以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骗取消费者的资金。
骗局揭秘:恶意“逃废债”后患无穷
日前,新疆警方破获了一代理逃废债组织。当事人杨某某(化名)从事信用卡套现等业务,经侦现场执法检查,搜查出近百张信用卡、30多张电话卡及业务本,而部分涉案客户收到的结清证明及产险代偿短信(欺骗客户账务已处理)均为虚假材料。
经警方调查显示,以杨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以能帮客户以“债务减免”“退保退费”为名实施诈骗,通过自制虚假的结清证明,向多家金融机构、超60客户行骗60多万。不仅骗取客户大量资金,同时教唆客户向监管单位恶意投诉、重复投诉,扰乱正常监管秩序。
3月29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要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长效机制,健全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切忌抱有侥幸心理轻信“中介”花言巧语,国家有关部门已针对“逃废债”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专家支招:用户理性维权,平台加强投教
平安普惠消保委专家分析表示,上述“服务”为达目的多以教唆投诉的形式向金融机构施压。监管部门和贷款机构在处理投诉时,都会将贷款人申请贷款时的合同确认信息作为主要依据,贷款合同中约定的贷款要素受法律保护,通过投诉等手段是无法“钻空子”的。消费者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警惕套取信息、转账、收费等行为,通过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
专家提醒,消费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无法正常还款时,建议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客服热线、APP等正规渠道联系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解决逾期欠款问题;在发生争议时,应通过正规途径投诉或维权,做到理性借贷、合法维权,不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监管提醒: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所谓“回款渠道”
针对有不法网站、不法分子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义实施诈骗的情况,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第4期风险提示,表示从未设立或授权设立所谓回款渠道,提醒金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事实上,银保监会多次发布过有关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警惕被不法分子套取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小心不明身份人员提出的转账、收费、充值要求,防范连环诈骗套路;对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内部消息”以及网站信息、微信群信息等网络平台传播的非官方发布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误入骗局,受到“回款”类等各种诈骗手段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