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细分三大领域 睡眠经济2030年市场空间破万亿

时间:2022-06-24 16:05:30

 

来源:证券时报网

随着慕思股份在深市主板上市,以及趣睡科技拟登陆创业板,2022年上半年以来,睡眠经济逐渐引起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关注。6月24日早盘,喜临门报收于36.05元/股,以涨幅4.64%引领板块;顾家家居报收71.39元/股,涨幅4.37%;梦百合报收12.04元/股,微涨0.5%;慕思股份受前日上市冲高影响,回调至53.55元/股,降4.48%。

近年来,睡眠经济入局者不断增加。中国商报在今年3月的一则报道显示,我国目前有2700余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其中约18%的企业成立在1年以内,52%的企业成立在1~5年之间。近5年来,睡眠经济相关企业年度注册量呈整体上升趋势,每年均有超400家企业注册成立。头豹研究院一则报告显示,2020年疫情期间,得益于居民对睡眠用品的关注度提升,国内睡眠经济相关企业的注册量达到462家,同比增长15.2%;在2021年,共有4家睡眠科技公司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

作为与睡眠直接相关的家具/寝具企业,以及各类电商平台,则将“助眠”、“哄睡”、“深睡”提升到新的高度。在今年3月21日的第22个世界睡眠日前后,喜临门、慕思股份、顾家家居、丝涟床垫、大自然床垫等企业,独立或联合专业研究机构,纷纷发布与睡眠相关的研究报告和白皮书;京东和天猫也基于各自平台的消费数据和搜索数据,发布睡眠消费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喜临门自2013年开始,建立首个对居民睡眠情况进行科学调研、评估的指标体系,迄今已连续10年,是全球连续发布睡眠指数报告最久的床垫品牌。

在改善睡眠现状的当下,睡眠经济已经被催生。有着广阔受众人群和巨大市场预期的睡眠市场,又改如何给消费者提供一夜好眠?

睡眠经济兴起优质睡眠一夜难求

从需求侧看,睡眠经济的兴起,源自消费者由于对睡眠状况的不满意,希望获得更健康的睡眠,从而导致对具有助眠功效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提升。

根据喜临门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对睡眠状况的测度,主要包括睡眠质量,睡眠环境,以及睡眠信念和行为三个方面。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睡眠指数为64.78分(百分制,下同),略高于及格线,其中睡眠质量71.51分,睡眠环境68.54分,睡眠信念和行为54.73分。

该报告指出,睡眠信念和行为维度的得分较低,体现出民众在对睡眠时长和失眠的担忧中呈现出“信念上认为自己应该早睡,但实际睡觉时间较晚”的矛盾和焦虑心态。睡眠时长不足是导致睡眠质量较低主要原因,国内民众年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超过8小时的占比仅为7.97%。睡眠时长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看手机或上网导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学习时间长挤占睡眠时间,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碍。

根据丁香医生《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在有睡眠困扰的情况下,75%的人会采取应对措施。《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67.4%的受访者购买过足浴盆、助眠枕、睡眠仪、褪黑素、蒸汽眼罩等助眠产品。由于影响睡眠状况的因素因人而异,也意味着助眠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催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细分三大领域 2030年市场空间破万亿

消费者愿意为“好睡眠”买单,助眠市场应运而生。众多企业争先恐后,意图在新的场景中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从供给侧来看,根据头豹研究院、银河证券等机构的报告,睡眠经济产品主要分为家居硬件、药物保健以及助眠APP(互联网服务)。家居硬件中,床垫、床架(软床)、床品为主流产品,以及护眼仪、护颈仪、音乐枕、蒸汽眼罩、降噪耳塞等产品,由于其与消费者身体直接接触,主要在于改善消费者睡眠舒适度及环境影响。药物保健品用于调节用户的生理状态。助眠APP则通过播放助眠白噪声、记录睡眠数据等帮助消费者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并与手机、手环等深度融合。

三大助眠领域的格局特色。家居硬件消费属性强,并结合新科技和新消费概念,但也面临同质化竞争;各个厂家在产品、营销、品牌、渠道、服务等方面,需要持续投入,保持产品迭代、流量运营、品牌换新、渠道下沉及持续服务。药品保健类产品效果明确,但上市门槛高,监管更严格。互联网服务中,苹果、华为、OV、小米等终端大厂和大型互联网平台牢牢把控用户入口。根据头豹研究院的估计,家居硬件消费占睡眠经济约七成,药物保健消费约占两成,互联网服务约占一成。

总体来看,睡眠经济市场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艾媒咨询、银河证券等机构测算,2016年~2020年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增长44.42%,复合增长率约为9.6%,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此前,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 Assessment曾给出一个涵盖床具、睡衣、呼吸机、睡眠数据监测、差旅助眠、宠物睡眠等更加广义的睡眠经济预测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睡眠经济规模为4320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全球睡眠经济将增至5850亿美元。

突出功能性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随着消费者对美好睡眠体验需求的增长,高品质睡眠产品市场将有广阔的空间。

床垫作为的影响睡眠质量的四大因素之一,因为与身体直接接触,其材质、软硬度、透气度、舒适度直接影响全身肌肉的张力,好的床垫能让脊椎、肌肉在夜间保持自在轻松的状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进而成为消费者改善睡眠的首选。

根据CSIL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床垫市场规模领先,增速第一的国家,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38.7亿美元提升至2020年的85.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8.23%。市场快速增长的逻辑,包括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双双提升带来的渗透率提升,睡眠健康观念提升带来的更换频率上升,以及床垫升级换代推动的价值量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统品牌还是新入局者,都不满足于定位在家具制造商,而是致力于向健康睡眠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与沙发等软体不同,床垫标准化程度高,外形、尺寸较难区别,因此,打造差异化、突出功能性是产品脱颖而出、迭代创新的关键。

具体而言,一方面,新材料(3D、凝胶材料)和新技术(净醛、抗菌、防螨、缓压、减震)迅速普及,安全、环保、舒适成为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产品智能化使得睡眠过程也可以进行数据化监测和管理,健康睡眠的获得感得到极大增强。

以喜临门为例,其床垫核心创新技术围绕“净化甲醛”、“气体弹簧”、“抗菌防螨”。喜临门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作研发纳米级除甲醛催化剂,能够在黑暗的室温条件下将甲醛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长时间保持接近100%的催化率,而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并不消耗催化剂;“气体弹簧及其在床垫中的研究与应用”被授予科技发明二等奖,运用首创的气体弹簧科技提供护脊健康;喜临门Deepro抗菌防螨系统,率先同时应用杜邦Intellifresh抗菌技术和瑞士山宁泰技术,前者能有效释放活性阴离子抑菌,后者能够不使用化学涂层有效防止螨虫,并通过日本SEK、美国环保局、欧盟 OEKO-TEX Standard100的安全认证。

智能化趋势悄然来临

在基础功能之上,消费者日益增强的睡眠健康管理需求,提供了床具智能化创新的动力。2020年以来,头部厂商纷纷推出智能健康睡眠床具,即基于多维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机器学习、深度算法,以及基于此实现自动调节并最终提供整套睡眠解决方案,并有望在单品智能的基础上接入云端,实现系统智能化的效果。

从创新实现的路径看,一类是以喜临门、慕思等床垫企业为代表的“智能床垫模式”,即在传统床垫中内嵌传感器、电机、支架、空气弹簧等,以床垫为功能载体,如喜临门Smart系列、慕思T10等智能床垫产品;另一类是以麒盛科技、匠心家居等电动床出口企业为代表的“智能床架模式”,以配备电控、线性电机的可调节床架实现多种功能。

在智能床垫方面,喜临门Smart 1智能床垫,内置的Smart Wave护脊深睡系统搭载分区空气弹簧、智能匹配算法、睡姿识别睡眠感应、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可实时追踪人体身高、体重、脊柱曲线、心率、呼吸、身体压力等信号,精确识别睡姿变化,并将之与喜临门人体大数据库匹配,通过空气弹簧实现对人体曲线的自适应调节和精准承托,从而减少用户50%翻身次数、平均提升17分钟深度睡眠时长。

智能电动床较传统床架,拥有智能驱动以及多区域调控床板曲线、简易交互、实时身体机能监测等功能,可通过手动或自动调节床板角度适配用户的需求场景。受制于价格因素,当前智能电动床需求更多集中在海外市场,国内市场尚在培育阶段。根据麒盛科技公众号,我国智能电动床的渗透率约为2‰。目前,喜临门、慕思股份、梦百合、顾家家居、敏华控股等软体龙头亦开始布局智能电动床,如喜临门灵动WAVE、顾家166智能床等代表性产品;未来有望凭借套系化销售、渠道布局以及品牌影响力在智能电动床领域取得较好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的背后是头部企业强劲的研发能力。

以床垫行业中研发投入领先的喜临门为例,最近3年,公司合计研发投入4.3亿元,截至2022年6月15日,公司获得有效专利766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国际专利21项目,持有专利数位居行业首位;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权威机构及高校开展睡眠相关的材料与技术科研项目;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邱贵兴(骨科)、任其龙(化工)、侯立安(环境工程)等院士为顾问;设立喜临门睡眠研究院,联合张力三(睡眠医学专家)、高奇杨(心理学专家)等专家顾问为消费者提供深度睡眠和脊椎健康睡眠解决方案。在2020年疫情期间,公司在前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仅使用3个月技术论证和1个月产品开发便成功推出广受好评的抗菌系列产品,并将该技术运用至全系列产品。上市三个月销量突破12万张,引领各品牌纷纷推出类似产品;此外,其颠覆欧美垄断200多年钢丝弹簧技术的Smart 1智能床垫,揽获107项专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