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扩大人民币使用新场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台阶
涂永红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依托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开启以来,从贸易计价结算向金融交易、官方储备货币不断拓展,成功跨越了加入SDR、超越日元等里程碑。根据SWIFT 2022年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人民币全球支付比例达到创纪录的3.2%,与排名第三的英镑差距进一步缩小,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大动因推动人民币全球支付比例创历史新高:
第一,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加大科研投入,设立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构建新模式、新平台,推动经济数字化,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人口红利优势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本、超大市场、数字经济新优势,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21年,尽管受到全球产业链重构、大宗商品涨价的严重冲击,中国加速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经济保持稳健增长,GDP增长8.1%,贡献了近三成的全球经济增长。
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贸易新格局,扩宽人民币使用渠道。通过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推动RCEP协议签署生效,积极加入CPTPP,中国加快制度性开放和融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为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6万亿元,增长23.6%,高于同期外贸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中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28.1%,东盟已经连续2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格局变迁,实体经济对币值稳定、应用广泛、交易便捷的人民币需求必然随之扩大。2021年12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均为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
第三,宏观治理能力提升,内外经济均衡发展,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资产具有较高的国际吸引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保持战略定力,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情。制定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链补链强链的产业政策,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刺激同时发力,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夯实了人民币长期坚挺的根基和避险货币的属性。2020年国际三大债券指数将人民币债券纳入,人民币资产成为国际投资者青睐的对象。过去4年,外资累计增持中国股票债券高达7000亿美元,年均增幅34%。
第四,高质量建设金融基础设施,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提供基础性保障。201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开始投入使用,经过不断完善,CIPS体现了后发优势,不仅充分吸纳了美元CHAPS、欧元TARGET系统的优点,还能够提供更多数字化功能,实现便捷、高效、安全的人民币支付服务。截至2021年8月末,CIPS系统已有参与者1211家,实际业务覆盖175个国家的超过3500家法人机构。
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较大挑战:首先,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地方政府纷纷调低了增长预期,贸易和投资增速可能下滑,降低人民币的实体经济需求。其次,美国1月份出现了40多年来最高的7.5%的通货膨胀率,有意加快联储缩表加息的步伐,其他发达国家大概率会跟随美国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转向将引导资本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些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出现货币危机,强化美元的避险货币地位,进一步减少金融市场人民币需求。再次,资本流出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加大。2021年中国延续过年4年国际资本净流入态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人民币,北上资金持仓A股市值超过2.7万亿,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额也创下历史新高。资本具有强烈的逐利性,一旦中国经济预期转弱、美元显著升值,就有可能发生资本单向流出,冲击人民币汇率稳定,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削弱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人民币全球支付比例稳步提升之际,中国需要做好研究和预判,积极应对挑战,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做到扬长避短;在RCEP协议下,努力扩大区域贸易和投资,拧紧产业链供应链,推动银企合作、贸易和投融资业务协作,增加人民币使用的新场景,增强人民币使用的黏性;在有条件的产业链、市场和区域培养人民币使用的路径依赖,形成稳固的人民币网络效应,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