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资管发力主动管理 前20强规模已突破5.2万亿元
“大资管”时代下,券商资管规模已从峰值逐步降至8.64万亿元,压降幅度超50%。券商资管面临全面转型,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重要转型方向。最新数据显示,中信证券的月均资管规模、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双双突破1万亿元;中金公司等5家券商的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占比均超90%,转型成效凸显。
不过,在步伐不断加快的转型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资管新规落实不到位、资管产品违规运作、投资管理不规范、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前20强券商资管规模
合计突破6万亿元
2月23日晚间,中基协发布资管月均规模(更新)显示,2021年四季度,前20强券商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6.15万亿元。其中,中信证券以1.17万亿元的月均资管规模遥遥领先,领先第二名中金公司近3000亿元。中银证券以5977.38亿元的规模超越招商资管,位列第三。中银证券、中信证券的月均资管规模较去年三季度均增长超千亿元,分别增加了1245.6亿元、1225.89亿元。
环比增幅方面,中银证券的增幅最高,为26.32%;光大资管紧随其后,为20.46%;此外,广发资管、平安证券、中泰证券、中信证券等4家的增幅也均超过10%。与此同时,有9家券商的月均资管规模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有5家降幅均超10%,海通资管降幅更是超过20%。方正证券掉出券商月均资管规模前20名榜单,国金证券则跻身其中。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为65.87万亿元。其中,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8.64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增加0.3万亿元。但券商资管规模的占比仅为13.12%,未来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券商资管未来可期,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下,券商资管相对于银行而言,在产品配置和产品设计上有着相对优势,而且券商对市场的反应更为敏感。”
中银证券异军突起
主动管理规模环比大增87%
在资管新规下,券商通道业务受到压缩,主动管理能力开始成为券商壮大资管业务的关键。2021年四季度,前20强券商的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合计达5.21万亿元。其中,中信证券的主动管理月均资产规模已超1万亿元,为10462.5亿元。去年三季度,中金公司的主动管理资产规模逼近中信证券,仅相差250亿元;然而,仅仅经历了一个季度,中信证券再次拉开差距,领先中金公司规模1887亿元,而且,中信证券的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占比也提升至89.61%。
值得一提的是,中银证券主动管理资产规模达4111.76亿元,环比增加1913.24亿元,环比增幅达87.02%。中银证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国内债券市场呈现牛市行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最高的3.3%下行至年底的2.8%附近,下行约50bp。同期,转债市场大幅上涨,中证转债指数2021年全年涨幅达到18.5%。固收投资一直是中银证券的强项,2021年是泛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大年,固定收益产品规模大幅增加,中银证券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投资能力,适时加大了与各类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固收投资策略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固收优势为基础,向上延伸至固收+、量化以及主动权益投资策略,使得资管规模在去年四季度实现较大幅增长。”
在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占比方面,18家有数据可比的券商资管的月均主动管理资产规模占其月均资管总规模的比例均超50%。其中,中金公司、财通资管、五矿证券、中泰证券、广发资管等5家券商的规模占比均超90%。
需不断加强风控意识
提升投研水平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券商加速优化资产管理业务结构、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2月15日,北京证监局披露了关于对东兴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的决定,指出东兴证券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资管新规落实不到位,个别产品业绩报酬提取频率超过每6个月一次;二是投资管理不规范;三是风险管控制度存在缺失。针对上述问题,北京证监局表示,东兴证券应当切实提高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合规风控水平,杜绝此类事项发生。对此,东兴证券表示,公司将按照监管要求积极整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司内部管理。
此前,浙商资管则因存在投资交易管理缺失、适当性管理制度不健全、合规人员配备不足、估值技术不一致、持有违约资产估值不合理等五大问题,被暂停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6个月,公司被责令改正,有关人员被处分。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很多券商对资管问题已高度重视,按监管要求进行了自查,对不符合规定的问题迅速整改。
陈雳向记者表示:“监管部门要求资管行业去通道化,并对前几年的资管业务进行了整治。未来,对资管产品的风险控制及主动权益管理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券商需要不断加强风控意识、提升投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