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在“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意义重大。值得一提的是,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不但为促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智能焊接机械臂、智能安全监测仪器、电子布设传感器……在现代化“无人车间”里,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升级,引导更多企业安上智能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
“无人车间”只是我国近年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工信部、财政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我国智能制造“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业内人士认为,在“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意义重大。同时,《规划》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要落实创新、应用、供给和支撑四项重点任务。此外,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不但为促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推进智能制造意义重大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
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据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十三五”期间,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一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二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300余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2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100个。三是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在“十四五”新的发展阶段,持续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王卫明介绍说,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智能制造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二是智能制造是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通过重构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推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协同和优化。三是智能制造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及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不仅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还能促进农业、交通、物流、医疗等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
四项重点任务必不可少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已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转向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新阶段。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供给体系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表示,《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系统创新。攻克基础技术、先进工艺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4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生产过程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跨企业信息交互和协同优化以及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仿真优化4类系统集成技术。建设创新中心、产业化促进机构、试验验证平台等载体,形成全面支撑行业、区域、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创新网络。
二是深化推广应用。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制定细分行业实施路线图,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三是加强自主供给。大力发展基础零部件和智能装置、通用智能制造装备、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以及融合有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引导装备制造商、高校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等联合开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控制执行等工业软件。着力打造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专业化、高水平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解决方案。
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的顶层设计,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积极开展标准国际合作。加快完善网络、算力、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着力加强安全保障,推动密码技术应用、网络安全和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安全服务机构。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开展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
“我们可以把《规划》中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标准看成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压舱石,夯实压舱石,就能够为智能制造高速前行、快速领航创造有利条件。”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专家组委员郝玉成表示,《规划》提供了从夯实基础入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夯实制造本质的基础;二是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的基础;三是夯实智能制造标准的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促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规划》强调,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投入,鼓励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加大投资,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完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从财政部经建司了解到,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方面,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等渠道,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专项”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制造领域符合条件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等,有效地提升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为了让“蹒跚起步”的创新型企业“步履矫健”,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国家出资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参股创投基金等方式,破解新兴产业领域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提升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财政部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着眼引导基金政策定位和商业发展,会同国家发改委积极推动基金规范设立和良性运营,牵头组织政府采购,选定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拟定合伙协议,约定各方权责利及监管机制;建立国家出资绩效评价机制,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按协议安排注资,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协调解决基金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健康生态环境,为基金良性运营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一大批智能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汪宏介绍,“十三五”期间,工信部遴选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探索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在重点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极大地调动了地方、行业和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积极性,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同时,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培育发展,我国已经拥有6000余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40多家,服务范围覆盖汽车、纺织、医药等90%以上的制造业领域。
“由此可见,财政金融支持能够有力确保《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中心研究员赵福昌告诉记者,中央财政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创新支持政策,不但符合WTO通用的“游戏规则”,还能够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