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视角下的入世利好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17%的增长速度,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01年的500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近8000亿美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入世之后亮眼数字的背后,是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第四届进博会上举办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周年:互利共赢共创未来”高层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如是说。
入世20年,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履行了对世贸组织的承诺,通过入世,中国加快了自身的市场开放,提升了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回望入世这些年,进口商品、汽车、旅游、教育、就业—种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几乎发生在各个领域,中国百姓获益良多。
足不出户买全球
“小时候,在美国生活的亲戚每次回国都会给我带好多巧克力,那甜蜜的滋味至今难忘,可惜当时吃完后就再也买不到了。”今年40岁的张静说,“儿时曾梦想要是在中国能买到国外的商品那该多好啊,意想不到的是,入世后我不仅能买到外国的巧克力,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全球的商品。”
张静在北京经营一家美容美发店,她每天起床后先用日本的化妆品护肤,早餐会喝韩国的牛奶或者希腊的酸奶,吃瑞士的麦片,饭后再服些美国保健品,然后背上英国包,开着德国汽车上班,下午喝杯巴西的咖啡,在网上买一些加拿大的牛肉、澳大利亚的羊肉和新西兰的水果……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今天一些中国人的生活写照。
如今在中国的进口商品琳琅满目。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3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2.7%。其中,出口15.55万亿元,增长22.7%;进口12.78万亿元,增长22.6%。
不仅如此,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旅游消费支出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前中国出境游异常火爆,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55亿人次。
“最近我刚刚看了《速度与激情9》《哥斯拉大战金刚》等几部进口大片。”张静说,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那时能看到的国外电影屈指可数,很多经典大片没有进入国内银幕。入世后,随着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类型、国别、语言的多样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电影观众更加多元的内容需求,大大丰富了中国百姓的精神生活。
不出国门也能留学
即将大学毕业的高鸿飞,最近一直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高鸿飞说,他是学金融专业的,打算申请美国和英国的大学。他认为,到国外后,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人和事物,会了解到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利于拓宽自己的视野,还会提高自身的求职竞争力。
2020年11月3日,上海,上海纽约大学图书馆
和高鸿飞一样,张静也在为今年刚刚上初中的女儿做出国准备。张静说:“未来人才趋于国际化,只有真正走出去,才是国际化,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观。”
自2003年以来,中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绝大部分是自费留学,出国留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有些家长甚至把孩子直接送到国外读小学、初中、高中。2021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仍在不断增长。疫情之下,原定出国留学的人群中,仍有91%坚持出国留学计划。
与之相比,还出现了“国内留学”的有趣现象,涌现了一批中外合办学校,例如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许多学生在国内也同样可以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截至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已有近2300个,比10年前翻了一番。受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学生流动和出国留学受到冲击,作为“不用出国的留学”,中外合作办学也迎来了比往常更高的热度。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公布后的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2004年应运而生。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沈伟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外合作大学有其自身优势:与中国传统大学的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接受的是国际化教育,具有更大的国际化视野;与海归相比,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更了解中国国情并熟悉中国环境。”因此,在教育模式上,宁波诺丁汉大学坚持了“原汁原味”。
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并提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等。
拓宽就业通道
“20年前,我看准了中国入世的机遇,坚定地选择回国发展。”周翔说,20世纪90年代,他去美国深造、工作了5年,回国后一直担任一家外企的高管。
在入世前夕,中国在各个领域启动了一系列改革,积极准备融入世界,经济也日益发展。周翔下定决心回国发展,“当时中国市场正在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入世必将让中国打开大门,迎接更多外资企业。”
2019年,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内罗毕-马拉巴标轨铁路(内马铁路)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车。图为中方工作人员
事实证明,周翔的判断是正确的。20年前,在华运营的外资企业仅有2万家,而2021年9月,在华外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3万家。这些世界各国在中国开办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为中国本土企业带来了全球化的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更为中国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2021年8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积极贡献商务力量,奋力助推全面小康”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外资企业以占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了约4000万人就业,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10,贡献了中国1/6的税收,2/5的进出口。
入世给中国外资企业增加了社会规模,也给中国百姓提供了更多出国务工的机会。2004年7月,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将对外劳务合作与对外承包工程分开管理,取消了对企业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并允许经批准的外商投资职业介绍机构或中外合资人才中介结构申请经营资格。《办法》的实施优化了经营主体结构,加强了管理,为对外劳务合作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39岁的郑旭是山东泰安人。出国之前,郑旭在国内的建筑工地打工,工资收入不错,但是这一工种的不稳定性并不令他满意。2010年,郑旭的家乡兴起了一股出国务工热,郑旭就和几个老乡去了新加坡做砖瓦工。5年后,他看到新加坡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少,而来新加坡务工的中国人却在增多。于是,他又回到了国内,不久在老乡的介绍下又萌发了去新西兰工作的想法。在经过层层选拔、面试、考核与体检之后,郑旭终于拿着工作签证,于2017年底去了更加遥远的新西兰。
郑旭的例子是一个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缩影。入世后的中国,随着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数据显示,自2010年后每年出境务工人数几乎保持在四、五十万以上,截至到2019年12月累计出境务工人员已超过950万人。
近几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中国很多企业纷纷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承揽国际工程、投资设厂等方式,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宽了出国务工人员的海外就业通道。
中国入世后,与民生相关的好消息纷至沓来,中国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未来,全球化带来的惊喜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