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互联网大厂,这家挣辛苦钱的公司你更学得会
作者:赵继成(知名评论员、创业导师,《0到1000亿:顺丰的千亿生意论道》作者)
聚光灯总喜欢打在互联网大厂的身上,但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创业者、企业家都在传统行业里日复一日的奋力打拼,这也是为什么说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底色和支柱,那么这些企业向谁学习?跟谁取经?
有一家从最微不足道的生意起步,靠挣辛苦钱实现了从0到千亿的企业,其实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商业案例,这家企业就是顺丰。
2019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站在宽阔的停机坪上,看到标注着“SF”字样的全货机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卸载刚刚运抵的打包完好的货物。
不远处,就是有数个足球场大的包裹分拣中心。交错穿行的传送带上,是一个个等待分拣的快递包裹。无须人工分辨,通过全方位扫描技术,包裹自动从传送带滑落进入打包区,每个位置对应一个省份。
在中国香港,离海港码头不远的顺丰仓库里,一位体态微胖的香港大叔带着逐个探访顺丰的冷藏库。每个冷库的用途不同,温度也就不一样,有些是用来保鲜的,有些是用来保温的,还有一些是用来冷藏的。不过短短几分钟,就如同穿越了四季。
在冷库的外面,是一字排开的货车,有些是负责把货物运来仓库的,还有一些是要把货物运走的,这看似平常的来来往往,却关乎许多香港市民的一日三餐。
2020年,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让近一千万人过起了隔离式生活,店铺歇业,交通暂停,运送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变得困难重重。有两位顺丰小哥,“逆行”武汉,支援物资运输,每天在车上休息两三个小时,连续吃了7天方便面。
还有一位顺丰小哥,为了缓解疫情期间人手紧张的局面,在公共交通停运的情况下,徒步180千米,晓行夜宿,用了3天时间,赶回南京的工作岗位。
在今天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能见到顺丰的影子。将这个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物流综合企业,称为“国民级企业”并不为过。
而这家企业,从1993年穷小子王卫怀揣着从父亲那里借来的10万元启动资金,在广东顺德街头创办至今,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按照2020年顺丰财务报告,顺丰控股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539.87亿元,同比增长37.25%;归母净利润73.26亿元,同比增长26.39%。
顺丰总营收过千亿元,资产规模接近千亿元,王卫个人的财富也超千亿元。
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曾经饱受别人的歧视和世态炎凉,干了一件又苦又累又脏的工作,很多人根本瞧不起这种工作,也不愿干,他却用了20多年的时间,从零做到千亿,很难说这不是一个励志的“中国梦”实例。
王卫和他的顺丰,究竟做对了什么?又能给千千万万追求自己梦想的普通人带来哪些启示?
在知名评论员赵继成出版的新书《0到1000亿:顺丰的千亿生意论道》里,将顺丰的成功总结为“三大红利”和“三大能力”,这“三大红利”来自外部环境和大趋势,“三大能力”源自个人禀赋和个人奋斗。总而言之,顺“势”而为,“自”强不息,方能成就大事。
“三大红利”
第一大红利是经济增长红利。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就不可能有顺丰这样的“国民级”民营企业的出现。
1978年,中国GDP总量为3679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为381元;2019年,中国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按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国快递业务总量,从改革开放之初几乎为0,到1988年的153万件,再到2019年的630亿件,2020年已超过800亿件,达833.6亿件。中国快递业务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第二大红利是政策红利。很长一段时间,民营快递行业游走在政策的灰色地带,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民营快递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2009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修订通过,同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次法律修订,体现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思路,肯定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合法地位,结束了长期以来民营快递经常被查扣、与邮政部门打游击的“黑快递”身份,极大激发和促进了中国快递行业的爆发式发展。
第三大红利是人口红利。2019年,我国快递员数量已经突破32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在中国,没有如此海量人口红利的支撑,快递行业怎么可能在如此短时间实现迅速崛起。
中国快递行业虽然正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从靠流血流汗赚钱向靠科技和智慧赚钱转型,但人口红利依然是其核心支撑。每年数百亿件的快递包裹,仍然是靠快递小哥一单一单跑出来的。
“三大能力”
第一大能力是战略能力。20世纪90年代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初期,是野蛮生长、恶性竞争的阶段,大家竞相通过低价获客,抢占市场。但王卫带领顺丰逐渐摆脱了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模式,走向了通过品牌、品质、口碑实现高溢价的差异化竞争之路。
在运营模式方面,顺丰率先变加盟为直营,顶住重重压力,改变既有的利益结构;上市后,顺丰坚定走从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与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德国邮政敦豪集团(DHL)等国际巨头联手,斥资布局物流基础设施,为未来的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大能力是管理能力。要管理几十万名快递小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卫高中毕业就下海创业了,一路打拼,指引他的不是高深的管理学理论,而是很朴素的对人性的理解、激励机制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人性需要什么,你就给员工什么。员工需要公平,你给他公平;他需要多劳多得,你要帮他算得清清楚楚。”同时,“也要有一股狠劲儿,一旦发现员工有偷窃行为,要有非常严格的惩罚机制”。
第三大能力是创新能力。顺丰是民营快递企业中最早引进巴枪的。2003年,顺丰以每件7000元人民币的高价从韩国引进了一批巴枪,率先将顺丰小哥武装起来;顺丰的每件快递都拥有一个专属条形码,可以全程查询物品所处位置;顺丰还高价购置了自动分拣系统,实现了全天候24小时无差别自动分拣。2020年,顺丰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近43亿元,同比增长16%,约占营业收入总额的3%。
当然,顺丰绝非无所不能。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顺丰也犯过许多错,交过不少学费。顺丰自己做电商,始终未见起色,向产业链上游的延伸,一直在摸索中;在人员管理方面,尤其是在年青一代员工的激励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顺丰未来面临的10个挑战
一是与同行的“寡头竞争”挑战;二是成本压力挑战,尤其是直营制带来的高成本压力;三是电商件物流业务的挑战,顺丰在电商包裹量方面并不占优势;四是自建电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挑战;五是多元化新业务重金投入的挑战;六是科技创新的挑战;七是信息安全的挑战;八是管理能力和人才储备的挑战;九是法律风险的挑战;十是海外竞争的不确定性挑战。
上述每一个挑战都生死攸关,需要谨慎应对。不过,这也许恰是酷爱自行车极限运动的王卫所喜爱和享受的状态。1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本可以享受喝茶打牌悠闲生活的他,选择再度出山,执掌千亿商业帝国,必定是有超出财富本身的价值和乐趣极大地吸引着他。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就是往水池里丢石子的人,激起了一层层创新的涟漪。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在王卫的身上,能看到隐忍、低调的性格,同时又动若脱兔,一旦看准,出手敏捷,行动迅速,毫不犹豫。这一点对于仍然走在创业路上的千千万万创业者,无疑是有着启发的。
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的底色,实体经济的从业者构成了中国产业人口的主要部分。如何在别人看不上、看不起、看不懂的赛道里,打出一片天地,绽放出一片绚烂的事业,是千千万万普通创业者、企业家们的中国梦。希望他们能从顺丰的故事中读出有价值的启发或教训,最终实现自己的0到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