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披露研发进展 腾讯芯片不“佛”了
和已经发布并升级芯片产品的阿里和百度相比,腾讯对芯片似乎更佛系。11月3日,腾讯首次披露:目前腾讯在三个芯片方向上已有实质性进展,分别是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其中紫霄已经流片成功。不过对于上述芯片的量产、应用和商业化等后续计划,腾讯相关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保持沉默,这与百度昆仑和阿里平头哥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互联网企业的芯片多聚焦在AI、云计算等场景,采用设计自研,制造代工的模式,更像是一个业务辅助,背后的逻辑是优化底层基建,为云+AI整体解决方案加分。
一款流片成功
“腾讯在芯片领域一直在积极探索,并且有着长期的投入。面向AI计算、视频处理、高性能网络这三个业界存在强烈需求的场景,腾讯的芯片研发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11月3日,腾讯公司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OO兼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详细介绍了腾讯芯片进展,“目前,腾讯的AI推理芯片紫霄已经流片成功并顺利点亮,性能相比业界提升1倍;腾讯硬件编码器首次参加MSU视频编码器大赛就拿到冠军,背后是我们自研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和业界相比,压缩率提升了30%;最新研发的智能网卡芯片玄灵相比业界性能提升了4倍。”
但除了技术和性能上的数据,以及笼统的合作计划,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腾讯相关人士对芯片应用、商业化等问题均没有做出回应。
在和百度昆仑芯商业分析师宋春晓交流时,她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芯片的整体研发和生产流程,“一款芯片的前端和后端设计要耗时1-3年,设计完成后的流片环节,需要3-6个月,还会有流片失败一切重来的风险。流片失败3-5次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当然,如果流片成功,仍然还需要经过3-12个月的测试调优,才能实现最终的量产。所以说一款芯片的真正量产,一般要经历2-5年。百度昆仑芯两代产品都在一年半左右完成设计,也都是一次流片成功”。
投资早自研起步晚
其实,这三款芯片不是腾讯在该领域的唯一成果。天眼查信息显示,腾讯在2018年8月、2019年6月、2020年5月、2021年1月四次投资芯片企业燧原科技,目前,燧原科技发布第二代AI芯片,并预计今年底量产。2020年,腾讯成立了专注芯片研发的蓬莱实验室,旨在实现芯片端到端设计、验证全覆盖。
邱跃鹏还表示,腾讯通过生态共建的模式,与国内外芯片企业保持深度战略合作,把芯片的定制化能力和软件的定制化能力结合起来,给客户提供更多元化和更适配的选择。
这种共建模式,和阿里及百度的做法类似,不过略显迟缓。不久前,阿里旗下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发布自研云芯片倚天710。在倚天710之前,平头哥已经推出了处理器和AI芯片。百度和阿里的节奏相当,8月百度宣布第二代自研AI芯片昆仑2正式量产,2018年发布的昆仑1已在百度搜索引擎、小度等业务中部署超2万片,服务50多家外部客户。
配合云+AI战略
“互联网企业做芯片不是必选项,因为这不是它的主业。各家对芯片行业的态度,主要还是看芯片和自身业务的结合。”比达咨询分析师李锦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以百度和阿里为例,“在AI计算方面,如果没有自己的芯片未来很难做,Google也在做自己的芯片。阿里从2009年就开始做云计算,那时候各大公司很少有重视云计算的,现在阿里成了国内最大云计算公司,芯片也是循序渐进的,从AI芯片、服务器芯片到CPU芯片,越来越通用”。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
如果用腾讯高管介绍产品的篇幅来判断具体业务之于腾讯的重要性,芯片不是唯一重点。在演讲时,邱跃鹏将芯片归纳在海量计算范畴,在他看来海量计算是全真互联时代的三大技术之一。“芯片是硬件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之上,腾讯通过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客户本地集群构建了无所不在的云服务。”邱跃鹏这样说。
在做横向比较时,王超认为,“腾讯的三款芯片针对AI、视频和网络运算,和自己的业务都可以做结合,比如腾讯自己的AI部门、腾讯视频等,但是腾讯做芯片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不像百度和阿里那样,和自身业务结合得那么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