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仍面临震荡 投资者如何布局?
在经过9月份的先扬后抑之后,随着国庆长假的结束,A股市场的2021年第四季度也拉开了帷幕。从四季度开始的三个交易日来看,A股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那么,四季度国内宏观经济走向将如何?A股市场又有怎样的表现?投资者又该如何抓住投资机会?
前三季度市场表现一波三折
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虽表现颠簸、一波三折,但总体涨跌幅不算太大。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证指数累计上涨2.74%,深证成指下跌1.12%。分板块来看,创业板再度领跑,创业板指前三季度涨幅达到9.39%,强势领跑A股各大板块,科创50指数小幅下跌1.75%。从波动幅度来看,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前三季度的振幅则分别达到32.77%和30.64%,波动幅度也明显高于上证指数的12.06%和深证成指的21.01%。
从行业来看,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1个行业在前三季度获得正收益,另外17个行业则悉数下跌。其中,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行,提升了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资源类周期性板块全面爆发,新能源表现也依旧强势,采掘、钢铁、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化工、公用事业等涨幅排名前六的行业,今年前三季度涨幅全部超过30%,其中,采掘业以60.24%的涨幅位居行业涨幅榜榜首。与之相反,消费、TMT、传统大蓝筹等行业板块则表现低迷,家用电器行业以24.15%的跌幅位居行业跌幅榜首位,非银金融、传媒、农林牧渔、房地产这几个行业的跌幅也都超过10%,通信、计算机也位列跌幅榜前十位。
个股方面,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后,有576只个股前三季度涨幅超过50%,其中233只个股股价翻倍,化工、新能源赛道占据多数。与此同时,在剔除了今年以来上市的次新股后,还有328只个股跌幅超过30%,其中44只个股跌幅超过50%。跌幅居前的股票主要来自在线教育、房地产等受政策影响的行业。
而从新股表现来看,年内上市的新股,市场总体表现可圈可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有373只新股在A股市场首发上市,已接近去年全年的396只。其中,有201只在上交所上市,172只在深交所上市;从所属板块来看,创业板、科创板、主板分别有145只、126只、102只。近半新股集中于机械设备、电子、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等四大行业。截至10月10日,上述373家新上市公司中有50家公司对上半年业绩进行了预测,有39家公司业绩预喜。市场表现方面,截至9月30日,有343家公司股价实现上涨,193家公司股价翻倍,其中纳微科技涨幅最高,达885.01%。有30家公司股价下跌,跌幅最大的为尤安设计,下跌30.39%。另外,相关数据显示,整个A股市场最新动态市盈率为18.75(整体法),上述373只新股中仅有29只新股的市盈率低于A股市场,齐鲁银行、博拓生物、奥泰生物、沪农商行、重庆银行、中红医疗等6只新股的最新市盈率均低于10倍。
四季度首个交易日风格切换
就在国庆假期即将结束时,中美关系传来利好,中美将从对抗走向竞争,叠加新冠口服药迎突破,疫苗+药物的模式将逐步终结新冠疫情,使得全球市场明显回暖,科技股强势反弹。
10月8日,四季度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迎来开门红,A股风格再度转换,低位核心权重股大爆发,大消费强势拉升,而周期板块则大幅调整,电力煤炭多股跌停。从大盘指数来看,上证指数上涨0.67%,报3592.17点;深证成指上涨0.73%,报收14414.16点;创业板指下跌0.04%,报收3243.2点。成交额方面,当日沪深两市成交合计10606.72亿元。在连续49个交易日突破万亿之后,时隔一个交易日,成交额再度回归万亿。另一方面,北上资金净流出25.72亿元,导致本周呈净流出状态。
行业板块上,低位权重股大爆发,沉寂已久的保险股全线飘红;大消费板块明显活跃,猪肉、种植业、养殖业等题材纷纷拉升,白酒、旅游等大幅上扬;石油、天然气板块维持在高位运行;元宇宙概念股午后异动;医美、民航机场、免税等概念表现活跃。另一方面,A股多个周期板块大幅调整,其中电力、煤炭、化工调整幅度明显。HIT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能源题材表现不佳,此外军工、基建等题材亦走弱。总体看,行业板块延续分化走势。
不过,两市的上涨并未持续。10月11日开盘,三大股指涨跌不一,早盘沪指、深成指横盘震荡,创业板指冲高回落再度翻绿并一度跌超1%。午后,指数走弱,沪指下行翻绿,创业板指持续探底跌幅扩大至1.4%。截至收盘,沪指跌0.01%,报收3591.71点;深成指跌0.32%,报收14367.6点;创业板指跌1.45%,报收3196.19点,两市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减少684.94亿元,合计成交9921.77亿元。
10月12日,四季度第三个交易日,沪指更是低开低走,尤其是午后,指数承接了早盘弱势表现,持续下探。板块方面,医美概念股持续强势,医药、房地产板块活跃;电力、鸿蒙概念板块持续下挫,氟化工、磷化工板块走弱,储能、锂电池、云游戏等板块低迷。总体而言,市场情绪持续低迷,个股呈现普跌态势,赚钱效应较差。截至收盘,沪指报收3546.94点,跌1.25%,成交额为4620亿元;深成指报收14135.38点,跌1.62%,成交额为5346亿元;创指报收3138.26点,跌1.81%,成交额为1957亿元。从盘面上看,医美、医药商业、房地产服务板块涨幅居前,鸿蒙概念、抽水蓄能、燃气板块跌幅居前。
A股市场四季度震荡或加剧
那么,四季度的宏观经济和市场走向将如何?
山西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郭瑞、李淑芳认为,四季度,国内经济或迎来三个重要拐点:CPI同比-PPI同比剪刀差的拐点、紧信用拐点及全球流动性的拐点。三个拐点都是重要的周期拐点,或成为年底到明年的宏观经济主旋律。从对政策的影响来看,三个拐点对政策的影响并不相同。其中,CPI-PPI同比剪刀差的修复有利于宽松货币政策释放,信用拐点使政策放松的必要性降低,流动性拐点增加了国内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考虑到三大拐点的确认时间接近年底,预计年底前政策方向不会出现“急转弯”。
在郭瑞、李淑芳看来,疫情长期化下,短期经济变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增速很难在防控常态化下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疫情仍是影响季度经济增速的决定因素。在供给端,疫情长期化限制了服务业。展望四季度,在没有类似疫情这种大的扰动情况下,经济增速可能就在5.5%左右。与疫情相比,缺电限产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在四季度疫情没有出现较大规模扩散的情况下,服务业将好于三季度,支撑经济修复。需求端中,投资下行趋势或放缓,消费或有所恢复,而出口大概率保持韧性。在财政后置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基建投资同比预计上行。房地产投资同比降幅最大时段已过,但四季度大幅修复的可能性不大。制造业投资同比水平仍保持一定韧性,但可能面临拐点出现。节日及“双十一”助力下,消费预计边际改善。出口增速面临下行压力,但在全球疫情下,短期仍有望维持一定景气。
平安证券相关分析人士则认为,展望2021年四季度,在全球“滞胀”格局蔓延发展的背景下,无风险利率将有所上行,这将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估值承压,各类资产都难有强势表现。整体来看,海外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都有压力,其中股票市场表现料将整体好于海外债市,全球股票市场关注港股底部布局机会;“熊陡”格局下关注海外短债的交易机会。国内股市四季度总体震荡略向上,机会仍然在结构上;国内长端利率继续大幅下行的概率并不高,债市难有趋势性机会。大宗品类中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及铝等高能耗品种的表现仍会相对突出。
中银证券表示,短期波动增加但调整空间有限,坚守主线趋势。内需压力凸显,政策趋缓但空间受限,海外潜在风险增加。进入10月,市场将迎来三季报时间窗口,PPI高位支撑下,A股盈利将会维持高位。盈利韧性与风险偏好修复,10月市场有望走出9月低迷,但进入四季度海外风险冲击增加,市场波动性或有所增加但调整空间有限。
关注基建、消费等板块投资机会
就后市投资机会而言,东吴证券相关人士建议挖掘业绩高增长的板块与个股,业绩成为阶段性重要因子,稳健类投资者不妨多留意底部放量的价值蓝筹,盘面有弃高就低的趋势,一旦相关品种业绩企稳,板块仍有修复空间。
在山西证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团队麻文宇团队看来,目前,中美贸易沟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前期贸易摩擦风险预期,短期相关因素影响将减弱,进出口业务相关标的短期将有所反弹。前期原材料涨价影响将逐步传导至下游,同时服务业业务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恢复性增长,结合10月和11月份消费旺季因素,该团队认为,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将带动服务业继续回暖,下游企业利润将迎来反弹,投资者可继续关注消费题材板块。
另外,由于用电紧张局面依旧严峻,麻文宇团队认为,光伏发电或将获得更多政策倾斜以缓解供电紧张情况,建议投资者关注光伏产业链上市公司。另外,建议关注食品饮料板块,随着国内服务业消费反弹,板块将迎来预期修复,同时目前板块估值仍处于短期低位,板块反弹或将延续。此外,建议继续关注医药板块,板块长期高速增长逻辑不变,结合盈利预期来看,板块估值处于极端低位,板块将在消费复苏带动下迎来下一波上涨,重点关注创新药板块和消费医疗板块。最后,建议关注半导体板块,目前芯片短缺情况依旧严重,同时板块盈利一致预期快速抬升,叠加板块长期增长逻辑较强因素,目前是较好的介入时机。
在操作策略上,中银证券相关人士建议关注周期板块内部供需缺口尚存的细分板块:上游板块三季报业绩仍将维持高位,工业品和能化有望企稳回升;随着地产政策的触底以及对冲政策逐步发力,大金融板块也有望走出一波估值修复行情。同时,新能源车为代表的前期高景气主导产业趋势犹在,短期扰动难以逆转行业高景气,继续看好主导产业估值切换行情。
光大证券相关人士则提醒投资者配置两条主线,首先关注基建主线的投资机会,随着政策的逐步发力,基建相关主线可能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包括机械、建材、建筑、化工、有色等行业。其次继续关注成长板块,推荐新能源以及相关的设备、材料等行业,科技行业在经历了前期调整之后或许也将有值得关注的机会。主题角度关注专精特新与碳中和之下的资源品交易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