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蓝图亮相 将释放哪些产业链红利
日前,《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获批,引发各界期待。而如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也成为三省一区“大开脑洞”的关键。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一方面可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东北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留住“金种子”: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吸引着部分东北人往外“飞”。
据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及黑龙江省四地区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截至2020年底,上述四地区的人口数量分别减少2.66%、2.64%、12.31%以及16.87%,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27%、-0.27%、-1.31%和-1.83%。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记者表示,东北地区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解决其人口和人才净流出问题虽然无法一蹴而就,但可以从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等角度着手,特别是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具体来说,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支柱是以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战略产业以及多家国有骨干企业,相较于东部等地区来说,这类产业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较低,推进数字化转型空间较大。建议可出台东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即根据具体产业特点、运作方式、市场竞争、技术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合东北产业发展的差异化推进模式与路径方法,加速构建线上线下无界融合的全新产业生态体系,切实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事实上,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方面,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而制造业又是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可进一步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东北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相关企业运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加强精准对接、高效生产和统筹调配,叠加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业态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相关产业从以资源投入为主的初级制造向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中高端制造转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净流出问题。
练好“内功”: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东北全面振兴要跨过人才这道“坎”,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方案》指出,要“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稍早前的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工作,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壮大新兴产业”。
事实上,在加快东北地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今年鞍钢重组本钢这一案例,无疑赚足了眼球。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义栋此前对记者表示,新鞍钢的成立,将进一步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为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发挥央企龙头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振兴东北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于8月中旬正式启动,来自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111户地方国有企业,与53家中央企业的100户子企业开展深度对接,以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产业互融。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称,开展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要立足东北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的实际,央地企业根据所在行业和产业链情况,灵活采取横向、纵向、混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控制力。此外,要重点围绕地方国有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开展联合诊断,从提升精密制造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和装备工艺水平等方面“把脉开方”。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产权合作、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深度合作,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谈及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应如何练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内功”,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从四方面发力:一是充分发挥东北沿海沿边等区位优势,打造重点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新前沿,保障物资、资金、技术、人员在区域内无障碍自由流动和产业链在区域内自由延伸,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和国际经贸合作;二是结合国家粮食基地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松嫩平原这一核心地带为依托,打造大跨度、大范围的农业产业化、商品现代化的市场化农业基地,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升级装备制造、汽车、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将东北地区建设为国家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运用市场化方法推动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留住人才、引入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和政策,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等目标同步结合。
张立超表示,可以结合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利用当地国有经济比重高、工业重点领域技术力量强等特点,加大对战略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业的投资改造力度,提升整体制造能力和水平,在保证国家战略需要的同时,推动东北装备制造业带动相关产业振兴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通过改制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股债承销、资产证券化、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方式,为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增厚“家底”:
更大力气深化改革
国有企业是东北地区厚重的“家底”,对GDP贡献比重颇大。这也恰恰说明,解决好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发展、运作与活力问题,无疑将为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聚人气、添活力、架桥梁”。
此次《方案》强调,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前述领导小组会议也明确,东北全面振兴必须下更大力气深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在东北发展。
“解决好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问题,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张立超向记者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即打通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融合的制度瓶颈,构建科技驱动引领的体制机制,以中央骨干创新企业为主导,推动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迈向中高端,积极退出一批僵尸企业,加速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强化要素集聚,凸显资本集中,为新动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腾挪成长空间,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要实现政企政资政事三分开,找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的制度接口与有效治理架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成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政策面对于东北全面振兴的高度关注以及国资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化,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红利正在持续释放。记者从国资委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三省一区省级监管企业(65家)和驻当地央企及子企业(4093家)营业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同比分别增长28%和5%。
“尽管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化经营机制尚未真正落地生根,产业布局结构存在短板,企业管理水平仍需提高。”翁杰明日前表示,基于此,要进一步聚焦制约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尽快补足短板和不足,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更强、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力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