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黑金”与受损的中下游:光伏产业链的悲喜并不相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国内光伏行业,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转移是一个“嚼了”快十年的论调。
这并非误论,一方面技术迭代以及产业链价格变化,导致利润会在光伏各环节中不断转移;另一方面,降本是行业的永恒主题,产业链价格下滑的大趋势下,利润也将重新分配。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链掀起的涨价潮,搁置了利润下移的进程。在上下游的激烈博弈中,光伏产业链的半年报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态势。欢喜者,上游企业继续享受着超额利润,业绩创下历史新高;忧愁者,盈利能力陷入谷底,甚至亏损。
“当硅料价格重回十年前的状态,上游环节重新将利润聚集,产业利润从制造向应用转移的趋势暂缓。”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幸的是,这只是短期的难熬状态,部分环节的超额利润终究会慢慢回归平均回报率。
上游:暴利的“黑金”
翻看已经发布中期业绩的光伏上市企业财报,不难发现,净利润靠前的企业几乎均具备“材料”属性。
隆基股份(601012.SH)依旧是盈利之王,但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大部分利润都是由硅片贡献;通威股份(600438.SH)的硅料毛利率创下历史新高;中环股份(002129.SZ)正式开启李东生时代,大尺寸硅片销量火爆。
净利润大幅增长的还有福莱特(601865.SH)、福斯特(603806.SH)、锦浪科技(300763.SZ)等辅材企业,光伏玻璃价格上半年均价仍高于去年同期,EVA胶膜量价齐升,逆变器厂商甚至也一度传来涨价潮讯息。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整个光伏产业链上游聚集了相当丰厚的利润。
半年赚了2019年全年净利润的通威股份,在日前发布的中报中,展示了硅料业务的“疯狂”。财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5.62亿元,同比增长41.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66亿元,同比增长193.50%。考虑到电池片业务端毛利率下滑的因素,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利润的主要贡献者莫过于硅料。
在财报中,通威股份并未公布多晶硅料业务具体的营收数字。但一些信息难掩“暴利”: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多晶硅产能满产满销,产能利用率为126.50%,实现产量5.06万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二季度,通威股份多晶硅销量约2.6万吨,平均价格约16万元/吨。而通威股份上半年多晶硅料的平均生产成本为3.65万元/吨,持续攀升的多晶硅料价格推高了其毛利率,达到69.39%。
大全能源(688303.SH)的财报或许更为直观。
作为一家以多晶硅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12亿元,同比增长111.9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61亿元,同比增长587.96%。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报告期内的整体毛利率同样高达60.92%,较去年底增加了14个百分点。
躁动的产业链利润
从目前的供需来看,“黑金”的高毛利率在今年下半年仍然存在继续维持的可能性。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学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8月25日发布的最新价格数据:当周,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达20.91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1.60%;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达20.68万元/吨,周环比涨幅为1.62%。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当硅料价格实现三连涨时,其环比涨幅也在扩大。
“硅料建设周期长,供需容易发生错配。”一位资深新能源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硅料环节是光伏产业链中投资壁垒较高的领域,技术门槛高、投资金额大、投产周期长。
事实上,今年硅料供需错配的现状很难得到改善。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的统计数据,8个月内,硅料长单签署量约145.8万吨,较2020年全年签署量85.53万吨增长70.71%,其中属于国内硅料厂的签署量有131.055万吨。
但业内更为担心的是,持续上涨的硅料价格引发产业链的躁动不安。
近期,硅片、电池片的报价再度进入上行通道。而早在今年上半年,硅片企业更是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中环股份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76.44亿元,同比增长104.1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80亿元,同比增长174.92%。净利润翻倍式增长的背后,硅片功不可没。“上半年,中环股份G12大硅片盈利能力强,收入占比提升。”前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上半年硅片价格提升,加上该公司降本增效显著,产品毛利率改善。
的确,硅片环节利润丰厚的迹象,从隆基股份的财报中,亦有迹可循。
8月30日盘后,该公司公布了上半年业绩:实现营业收入350.98亿元,同比增长74.2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93亿元,同比增长21.3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该公司公布的主要控股公司经营数据测算,其中,以生产和销售硅棒、硅片为主的银川隆基、保山隆基、楚雄隆基、银川光伏等四家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34.14亿元。
中下游:被动的“结盟”
上游高增的净利润的确让人眼红。只不过,这不可避免地让其他环节的部分企业面临利润受损甚至“血亏”的风险。
在6月份一场由行业协会组织的“光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上,爱旭股份(600732.SH)对上游涨价的“控诉”让人记忆犹新。这家坚持专业化生产路线的光伏电池片头部企业,在上半年却饱受原材料涨价的困扰,最终交出了一份亏损的半年报。
财报显示,爱旭股份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68.68亿元,同比增加8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376万元,去年同期则盈利1.37亿元。
在电池片端,爱旭股份的一个竞争对手便是通威股份。实际上,即便是通威股份在全产业链布局下,其电池片业务毛利率也未能幸免于硅料、硅片的提价。尽管报告期内,该公司满产满销,电池及组件销量14.93GW,同比增长 92.68%,但单晶电池毛利率降至11.65%,较2020年末减少了近3个百分点。
当然,最头疼的莫过于组件端。在今年上半年产业链上下游供需格局的失衡、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的背景下,组件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受挑战。
今年上半年,晶澳科技(002459.SZ)和天合光能(688699.SH)都迎来了私有化回A之后的高光时刻,市值突破千亿。截至8月30日收盘,两家公司的总市值分别为1205亿元、1274亿元。
主营太阳能组件的晶澳科技,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增长48.77%,但其净利润仅略微增长1.78%至7.13亿元。如果以扣非后的净利润为参考,晶澳科技报告期内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实则在下滑。
国内另一家组件龙头企业东方日升(300118.SZ),更是遭遇了五年以来的首次中期亏损。
“主要系出货量增加,销售规模扩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晶澳科技在解释上半年净利润增长乏力时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即便上半年业绩超预期,天合光能在其半年报中也坦言,光伏行业面临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大宗材料价格上涨、物流运费上涨等多重经营挑战。
对于组件企业而言,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之时,其同样可以通过提价来继续传导成本压力。但这条路不易通行。“经历去年至今年轮番涨价,终端承受能力有限,此番调整订单价格若要单面组件稳居每瓦1.8元人民币以上的水位恐有难度。”行业机构PVInfoLink分析认为。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组件环节经过过去十年的激烈竞争,已经形成优胜劣汰、胜者为王的格局,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改善。“在本轮涨价潮尚未出现之前,组件企业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销售、渠道和品牌。”前述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此番涨价潮下,成本的关注度再度提升至优先级。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组件企业抱团“结盟”的消息频频出现。
2020年11月份,天合光能和通威股份签署了150亿元规模的项目合作,双方在硅料、硅棒、电池及切片环节,站在了一起。
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同样也将触手延伸至上游。6月18日,两家公司宣布与新特能源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对新特能源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来为未来多晶硅料的供应上份保险。
这背后,组件企业垂直一体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但如果本轮产业链没有掀起涨价潮,这样的趋势或许不会这么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