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努力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3年引进17个百亿元投资项目,集成电路、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高新产业迅速集聚;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1,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浙江省第一……浙江省嘉兴市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聚高新产业
直径仅7微米的化纤细丝,以每秒60米的速度从高处飘落,而后72根细丝拧成一股长丝,在1分钟之内形成4000米的丝束……这里是位于嘉兴桐乡市的新凤鸣集团5G长丝车间,要在高速作业中准确选出飘丝、飘杂,靠肉眼无法完成。
“一根细丝的直径只有头发的1/10,只要有一根飘丝,整块长丝丝饼就成了残次品。”新凤鸣集团信息技术部部长朱云强介绍。
现在,一台头上长着激光“触角”的机器人解决了难题:它在工位前来回跑动,把生产图像以8K超高清的影像传回后台。整个车间只需两台这样的机器人就能完成精准检测。
“得益于嘉兴推进的数字经济建设,近3年,集团产能翻了3倍,效益一直处于行业高位,综合能耗还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朱云强说。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招才引智。2020年,全市引进共建南湖实验室、清华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嘉兴分院、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创载体。由浙江省政府、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至今已引来4000多名“清华人”在嘉兴创业。
眼前一块两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是一款超高性能异构集成单芯片,打破了传统同构芯片内储存与计算间的数据墙,实现数据感知、存储、计算的集成。研发这款芯片的芯盟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洪沨说:“嘉兴高新产业集聚度高,区位优势明显,投资成本适中。在这里创业,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
目前,嘉兴已培育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各类省级以上试点示范企业上百家。
推进绿色转型
嘉兴海宁市黄湾镇闸口村,曾经有130多家建筑装饰小企业、小作坊。林立的烟囱、刺耳的噪音、漫天的粉尘,让原本优美恬静的村庄变了样。
当黄湾镇着手整治小企业、小作坊时,海宁市浩望塑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浩彪曾经认为:“新厂房、新设备,拆了实在可惜!”
不承想,自打搬迁到海宁市创业创新园区后,公司产值增加了4倍,九成产品出口国外。更重要的是,家乡重新变美了。“河湾清澈、鱼虾嬉戏,让人看了心旷神怡。”作为本地人,胡浩彪打心底感谢那次整治。
包括闸口村在内,黄湾镇下辖7个行政村都开展了“低小散”企业整治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共腾退企业324家,拆除厂房28.2万平方米,复垦土地近490亩。与此同时,黄湾镇2个村获评国家3A级景区,3个村获评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
黄湾镇的变迁,是嘉兴推进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国控三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投资80亿元,建成46个固废处置项目;继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每立方米68微克降至2020年的每立方米28微克后,嘉兴今年提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以上”目标。
从5年前在全省生态考核中排名靠后,到如今蝉联“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嘉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了一场生态建设翻身仗。”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曹建强感慨。
“我们要让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落地生根,打造成嘉兴的亮眼品牌。”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表示。
建设美丽乡村
绿荫,草地,竹林外碧水环绕。周末,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来了不少年轻人。村民李月莲家三面环水,成了网红打卡点,拍照声不断。
“游客多了,商机也多了。家里果园种着水蜜桃、槜李,去年赚了25万多元。”李月莲掩不住笑容,“今年收入还能再增!”
按照全域景区化思路,嘉兴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永红村就在其中。
“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建设扮美了乡村。一些村民开了民宿,有的转型做了电商。村里有卡丁车赛道,有体验农耕的田间自然学校,到处是商机。”说起变化,永红村党总支书记王翔如数家珍,“十几年前,我们还是经济薄弱村,收入不到5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90万元。”
“这些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让农民有更多机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嘉兴市发改委主任章剑介绍,全市实现一公里范围内公交通村率100%,农村通信网络实现4G和光纤全覆盖,让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坚实基础。
傍晚,嘉善县姚庄镇桃源新邨居民葛晨东和往常一样出门纳凉、休闲,“去社区书场听说书,或是在健身房里打打乒乓球,文化生活很丰富。”
前些年,姚庄镇开展农房改造,葛晨东把自家的3亩半地流转给了村里,再将自家老瓦房出租,一家三口搬进了桃源新邨宽敞的新居。“衣食住行,样样都方便。”葛晨东细数着:卫生院、超市、幼教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公共服务资源一应俱全。
2020年,嘉兴市所辖858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村村超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