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保姆”助力居家养老值得推广
今年88岁的童禹昌在杭州拱墅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已独居六年多时间。三个子女时常担心老人的安全起居。但童禹昌对子女说,“现在我有了个电子保姆,你们大可放心。”在童禹昌家中玄关、客厅、卧室、厨房的门墙上均安装着传感器,可掌握老人做饭、喝水、上厕所等用水情况,以此判读老人生活是否正常。假如过长时间未接收到传感信号,则预判老人发生摔倒、突发疾病而无法行动。
“电子保姆”只是通俗称呼,权威名称叫“智慧居家养老环境辅助AAL系统”,由流水传感器、门窗磁传感器、烟雾报警器、SOS一键呼叫器、智能网关等多项智能设备组成。仅仅一个流水传感器,就可掌握老人在家做饭、喝水、上厕所等用水情况,假如过长时间未接收到传感信号,街道办就可预判老人发生摔倒、突发疾病而无法行动。若老人的确已长达数小时未用水,其预警信息就会在街道办数字化大屏上的“老人守护”板块立即弹出,地址、时间、姓名、具体信息等内容则滚动显示,值班人员会第一时间通知老人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查看情况,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这样的“电子保姆”,真的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受传统观念及养老机构床位不足等因素影响,居家养老至今仍是我国主流养老方式。国家卫健委相关人员介绍,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者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有1.18亿人左右。如何让这些老人在家里安全地养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华社此前报道,在我国,老年人每年跌倒2500万次,60%的老年人意外跌倒发生在家中,一根电线、一条加热毯、一个水杯,都有可能给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带来危险。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甚至出现独居老人“孤独死”的可悲现象。
在人口老龄化来得快、规模大的情况下,我们既需要为居家养老者提供传统的生活照料、康养服务、心理慰藉等,也需要探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居家养老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实现服务上门精准直达。杭州拱墅区天水街道给一些独居老人安装“电子保姆”后,不仅老人及其儿女心里踏实多了,社区工作人员也感到自己的工作更加精准、便捷高效,这是一种双赢。可以说,“电子保姆”的出现,是杭州相关街道将智慧养老嵌入老年人日常生活,将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通过数字赋能进行解决的有效努力。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社会红利,“城市温度”亦由此显现。
“电子保姆”值得全面推广。据了解,截至7月22日,天水街道已为42户老人免费安装“电子保姆”,到年底计划扩大至100户。这显然远远不够,“电子保姆”应大量嵌入到有需要的老人家中,不光是天水街道、拱墅区、杭州,还包括全国各个城市乃至农村,甚至不应仅仅针对独居老人,还应包括其他居家养老者,比如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家养老者不给政府“添麻烦”,政府就该给居家养老者提供方便。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免费提供“电子保姆”,应是地方政府应承担的公共养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