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内 >

德国专家:德媒网暴海雯娜是悲剧,警惕麦卡锡主义重现

2021-08-05 09:59:12

 

来源:中国网

博喜文(Dr. Michael Borchmann) 德国黑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高级顾问、法学博士

一年多前,德国科隆一家报纸发表了一份关于各职业群体在德国受尊重程度的排名,媒体从业者位列倒数第二。我认为,对于这样的排名需要谨慎对待。过去,我个人也曾有与记者打交道的经历,有的还是甚为愉快的。

然而,如今发生在一位名叫海雯娜·海登的女生身上的故事却着实让德国的记者行业蒙羞。海雯娜热爱中国文化,长期旅居中国,她将中国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她的男友也是中国人。她由于在推特账户上对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进行了反驳,并表达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而成为《世界报》的攻击对象。除她之外,《世界报》还将德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德国电视二台布鲁塞尔工作室前主任一并称为“中国的秘密宣传者”“中国全球媒体宣传战略的一部分”。

《世界报》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因此我上网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发现海雯娜的说法是可信的。她表示自己发帖,就是为了反驳针对中国的片面和不公正的报道。我非常理解年轻人这样的想法。我年轻的时候也为生活中的不公感到愤怒,这甚至也是我选择法律专业的初衷。

在德国,中国屡屡遭受不公的对待。不管中国做什么:在欧锦赛上打广告,在书店里展示图书,在德国报纸上发增刊,在孔子学院讲中国语言和文化……都会被一些德媒指责,说中国想要操纵和破坏德国的政治自主权。相反,真正试图大规模操控德国政治的影响者却从未被提及。这些人并非来自东方,而是来自美国,例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 (GMF)。该组织每月发布“中国在欧洲”的博客,所发博文不仅不知廉耻地报道了马歇尔基金会和“绿党”在反华议案上的勾当,还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默克尔总理即将卸任的喜悦,原因是默克尔在执政期间与中国保持着理性的关系。该机构还负责运营一个青年领导人才项目,将年轻人送到美国并系统地了解美国金主的愿望和想法。有很多德国人在那里接受过培训,这其中包括多个政党的政治家。

对以上种种,为何德国媒体就噤若寒蝉呢?事实就是如此:如果说有哪个国家在通过帮手以及帮手的帮手对德国施加巨大的影响,那么它就是美国。

在《世界报》的文章中,受到攻击的还有德国基社盟成员、联邦议会副议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他被称为是“中国的帮手”。2019年底,弗里德里希与政界人士和商界领袖共同建立了“中国之桥”协会,这是一个与“大西洋之桥”对等的组织。可是,两个形式相同的组织中,后者因为代表跨大西洋合作而没有受到质疑,但“中国之桥”却很快就被怀疑是“中国的帮凶”!

关于德国人和美国拥有共同价值观的说法,请允许我再说几句:美国是一个在用欺骗和谎言将世界引入战争和紧张局势的国家。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如1964年美国侵越战争中的北部湾事件、里根时期为颠覆和否定苏联而设立的“欺骗行动委员会”及其进行的破坏行为,以及对伊拉克发动的袭击。我认为,我们与这样一个国家几乎没有共同点。

我们再回到海雯娜的遭遇上来。这一事件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世界报》编辑部的做法。他们将这样一位具有说服力的女生描述成“无所顾忌”“不讲道德”和“具有欺骗性”。记者还在她面前装得很友好,说想知道她对中国持积极态度的原因,表示未经她同意不发表任何内容。然而,所有这些承诺都没有做到。同样让人震惊的是,海雯娜要起诉《世界报》也未能如愿。她说:“不幸的是,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愿意接手这个案子的律师。我猜测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这样的案件在西方国家可能产生的政治后果和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在美国的在线问答网站Quora上,人们看到了德国再现麦卡锡时代的苗头——那是一段臭名昭著的历史时期。在冷战初期,美国激进地反对共产主义并制造阴谋论。

在海雯娜事件中,同时也存在这样的因素:《世界报》这篇文章的记者、责编是否考虑过,用这种方法对待一个讲实话的普通人,而且是一个年轻人,会有怎样的后果?这一方面会对海雯娜的职业前景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当她的家人看到自己的女儿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心中该有多么的痛苦。最后我想问,这对一个人会造成多大的心理创伤?不知道那些记者、编辑们是否冷酷到了极致,才会在做出这种事情后还毫不内疚!(责任编辑:郭素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