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银行小动作不断!开白名单卖高息存款
“现在一些银行存款的计息玩法比双11的电商大促还复杂。”有储户感叹,“都玩儿不明白了。”
今年年初,地方银行通过互联网异地揽储被监管明确“喊停”。面对存款流失风险,部分银行将揽储行为转向“地下”,存款产品的付息方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有的银行通过“口口相传”的白名单渠道向异地储户开放存款业务,有的银行为储户提供积分奖励,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仍然在提供存款导流服务,只是较以往更为隐秘。在这些不断翻新的揽储方式背后,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用来吸引储户的关键仍然是存款产品的高息特点。
“隐藏菜单”里的高息存款
互联网存款的大门关闭后,“开白”成为储户打开银行App上存款产品“隐藏菜单”的主要方式。
据储户介绍,一开始很多银行找客服就可以开,“现在情况就很复杂了,有要进特定的群或者联系上特定的银行人员的,有通过链接开白的,还有的需要日均存款金额达到一定规模”。
提供“开白”通道的银行都是此前曾通过互联网揽储的地方银行或民营银行。了解到,进入银行白名单的储户可以在该行App上看到特定的银行存款产品,这些产品的年利率通常比展示给普通用户的同类产品高出1-2个百分点,且几乎均为周期派息类产品,即按月或按季度派息的定期存款产品。
例如,贵安新区发展村镇银行App页面显示,该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5%,但据获悉,白名单用户可享有年利率为4.5%的三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且该产品将按每季度派息;新安银行也为白名单用户提供了年利率高达3.5%的七天存款产品、年利率4.5%的半年期存款产品等,但在普通用户的App页面上,该行提供的定期存款产品最高利率仅为3.5%。
“开白通道也很不稳定,像贵安、新安现在都不给开白名单了,只有存量用户可以继续存。”一位储户表示。
“银行采取白名单方式,一方面是缩小知晓圈,可能有点擦边球,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刻意营造排他性销售,提升客户体验。”法询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认为,“监管部门在执行时肯定是抓大放小,加上白名单方式比较隐蔽,监管难度也提高了,具体执行是否会这么彻底,盯得这么细,其实也取决当地监管部门的监管智慧。”
但他也指出,如果为白名单用户提供的存款产品涉及高息,也还是不合规,“但考虑到不同地区利率执行有一定区别,高息的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今年6月底,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决定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定。此次利率上限调整后,大部分银行App上展示的存款产品利率均有所下调,以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例,银行普遍从3.85%-4.95%下调至3.25%-3.5%。
仍有银行“火中取栗”
如果说“白名单”的方式只是打了个擦边球,满足此前监管提出“一行一策,平稳过渡”留下的空间,那么还有一些银行则是在监管明令禁止的地带试图“火中取栗”。
追溯到今年年初,券商中国曾报道互联网平台接到监管窗口指导,一夜之间关闭全部银行存款产品购买入口。随后不久,陆续有互联网平台“小动作”不断,为银行进行导流。例如,滴滴金融平台仍在提供少量存款产品,“有的是只有滴滴车主身份能买,有的是以前的存量用户才能买”。
另一种被越来越多银行关注并采用的方法是积分返利。上海华瑞银行、武汉众邦银行等皆采用了这种方法,即每存入一定数额的存款,就会向储户返一定积分,积分可以通过兑换京东E卡等方式变现。
以众邦银行App大满贯活动为例,储户每存入1万元三个月期限的定期存款,持有到期即可获得7500个Bang豆,等价于人民币75元。根据该行App页面,三个月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为1.6%,如果加上Bang豆价值,持有到期的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6%。
截图来自众邦银行App
“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违规的嫌疑。”一位银行人士称,对后者而言,监管明确规定返利吸存属于违规行为,包括通过返还现金或赠送实物等方式。“但是很多银行还是会在各个考核节点冲刺存款规模的时候,送米送油,现在揽储压力更大,要完全禁绝也很难。”该人士进一步称。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看来,银行存款的花样不断翻新,但从加息券到积分奖励,其本质上都是通过提高价格优势、吸引客户,“这些方式对部分中小银行负债压力有一定缓解效果,但这并不符合监管规范和初衷”。
“这也是监管禁止互联网存款和地方银行异地揽储的最直接原因。”看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涛指出,存款成本上升最终必然传递到贷款利率上。因此,巩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的成果,必须控制住金融机构的存款成本。
为何屡禁不止?
今年年初,银保监会、央行屡次强调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互联网平台揽储,地方银行的互联网业务也必须立足本地。但从前述银行不断翻新的揽储手段看来,异地揽储仍是屡禁难止。
根据央行定义,异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但不少银行仍试图在“异地”二字上寻找“发挥空间”。例如重庆富民银行、江西裕民银行等均在App设置弹窗询问用户“是否在当地生活或工作”,但这样的询问“形式大于实质”。曾有律师直言,银行设置此类问题是为了将辨别客户来源的责任“甩锅”,“完全是本末倒置”。
对此监管部门也并非没有办法。东吴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祥云就曾提出,很多中小银行要异地揽储,储户只能在线上开立II类账户,只要监管从II类账户入手,限制其承接定期存款,那异地存款就没有操作通道,区域型银行揽储渠道只能回归辖区内的网点。
央行有关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还给出过第二个办法。该人士提出,提供地方法人银行停办异地存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远程开立账户的管理,通过定位技术,确定储户开立账户时的地理位置,可对异地开户进行有效管控。
券商中国记者下载多家曾在互联网平台揽储的银行App发现,地理位置信息普遍被要求授权,但无论用户是否点击授权,均不影响在App上购买存款产品,即使用户的地理信息明显与该行相隔异地。
屡禁不止的另一大原因则在于民营银行是否纳入异地揽储限制范畴还未明确。目前仍以高息异地揽储方式活跃的很多是民营银行,有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只能设立一家线下网点,不应因此只能借助互联网渠道在全国范围吸收存款。
“特别是很多民营银行都在和监管沟通。”一位业内人士称,有的民营银行是比照城商行管理的,归属于地方监管部门管辖,有的则是比照全国性银行,比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这些都是和央行报备过的。
据了解,已有民营银行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转为互联网银行以摆脱异地展业的限制。此外,已获批的中信百信银行、招商拓扑银行和邮惠万家银行三家独立持牌的直销银行也不在异地揽储的禁止范围之内。
此外,周茂华指出,国内“花式揽储”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部分银行负债压力大,包括利率市场化、同业竞争、监管环境变化、加大不良风险处置等,部分中小银行面临较大负债压力。
流动性之危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多位受访人士指出,监管不断加强异地揽储管控除了降低存款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异地存款存在稳定性隐患,甚至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
事实上,在银行发展的初期,存款业务是极难开展的一项业务。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白芝浩在其著作《伦巴第街》中写道,要让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人把他们锁在保险柜里的现金取出来,存到银行几乎不可能,因为人们不喜欢让自己的钱消失在自己视野中,尤其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
银行无法获得存款,就无法让资金以更高的成本进去到有着更高收益的领域。银行机构之所以得以成立的根基,正在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信用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人们可以在毫无顾忌地将钱存入他们甚至“未曾谋面”的银行。
这也是除了利用高息这一吸储利器外,构成地方银行能够实现异地揽储的最根本原因。但事实上,多位储户的言行反映出,他们因为对存款利率高度敏感,愿意把钱存入不知名村镇的某家银行,但他们同时并未完全信任这家银行,而是将银行信用置换成了国家信用。
“守住50万存款的上限就没事。”“50万元以内都是在存款保险范畴内的。”在谈及异地存款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多位储户如是说。根据中国《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即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存有的本金加利息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限额以内实行全额偿付。
“存款保险的保费是所有银行共同交的,穿透以后本质上都是老百姓的存款,如果去填补那些经营不审慎的高风险机构的损失,最终受损的还是所有储户的利益。”央行有关专家在前述采访中指出,“所以,通过限制地方法人银行异地揽存盲目扩张,督促其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量入为出,审慎经营,就是对广大人民利益的最大保护。”
更重要的是,这种想法可能导致一些高风险金融机构获得更多存款,得到更高速的扩张,最终不免重蹈如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的覆辙,甚至形成可能撼动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风险。
“与贷款相比,存款产品更加标准化,存款利率的高低是储户选择银行的最大标准。一些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显著提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存款,以保持机构流动性,同时利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实现风险的外部化。”陈涛指出。
通过互联网渠道吸收异地存款,主要基于利率相对较高这一营销手段,但这势必导致存款的稳定性下降,如异地存款达到一定比例,同时某些特殊情形导致异地存款波动,极有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这种负债端的流动性风险再进一步演化,可能就成为“挤兑”的风向,极大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另一位接近监管人士也坦言,银行业尤其特殊性,“别的行业可以充分竞争,优胜劣汰,但银行不管大小,倒一家都有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该人士指出,尤其是一些地方经济较差的银行,通过全国吸存,大举向外扩张,“当地经济没服务好,去外地它也没能力辨别好的资产,最终结果就是扭曲了定位,加剧了风险”。
目前在监管禁令下,大面积的互联网平台为银行存款产品导流的行为已经停止,对于部分银行一些类似开白名单等处于灰色地带的“小动作”是否还会被“斩草除根”?不同受访人的观点存在分歧。
有银行人士预计,接下来的监管仍会继续从严,“因为对这些擦边球行为的容忍,可能削弱监管效果与权威性,不利于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秩序”。亦有接近地方监管人士认为,各地方监管可能存在不同步,过渡期留有“一行一策”的空间,“未来如果这块业务规模占比不高、流动性风险不突出的,各地方的执行程度可能也会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