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新青年下乡”成了潮流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过去,这只是漂泊在外的人的自嘲;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在浙江绍兴,年轻人回乡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据绍兴相关部门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有5.3万名绍籍高校毕业生在绍就业创业,占到该市新增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43%。其中,不少大学毕业生主动选择回到基层、回到乡村。
返乡创业大有作为
在绍兴近年返乡的年轻人中,不少是“农二代”,他们熟悉乡村、了解乡村,也更热爱乡村,他们认为如今乡村利好政策多,只要瞄准市场、踏实肯干,一定能有所作为。
嵊州市贵门乡是“越乡龙井”的产地之一,28岁的吕京娜家里三代都是种茶人。嵊州的茶农多卖散茶,利润很低,这一直是当地茶业发展的瓶颈。吕京娜大学毕业返乡,创办了嵊州市茶京堂茶业有限公司和一杯香茶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隔尘香”,通过深加工和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开起实体店的同时,建立电商平台、网店。创业第一年,“隔尘香”销售额就达500万元。公司经营两年来,团队从3人增加到10人,已累计带动50余名茶农增收。
在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的越城区方圆观光农业园里,皮肤黝黑的陆家欢卷着裤管,一手拿着带泥的莲藕、一边弯着腰查看甲鱼的长势。28岁的陆家欢是典型的“农二代”,父亲一直从事传统的甲鱼养殖和批发,陆家欢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一毕业,就回乡接手了父亲创办的方圆观光农业园。
上虞区丁宅乡南野农夫生态农庄“庄主”王园园是一名80后,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工作,后来回乡成立上虞新农人联盟,如今加盟单位就发展到24家,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盛文斌也是一名85后,2011年创设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带动基地周边农民就业超1000人次,每年收益超300万元;90后青年刘阳帅,回到嵊州老家,将桃形李种植与养鸡相结合,带动基地周边农民就业超50人,每年收益超80万元……
“农二代”带来新业态
陆家欢回乡后,在自家的30亩藕田里做了“藕鳖共生”种养结合试验,养殖出的甲鱼口感好。传统养殖5年的甲鱼,每500克卖100元,他养的甲鱼贵了一倍,还供不应求。在他的带动下,周边不少村民都开始“藕鳖共生”养殖法。陆家欢也被推荐为绍兴市“村村都有好青年”、绍兴市农村创业青年联合会会员。
盛文斌回乡后,主动对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团队,联合研发茶叶新品种,还与全国400余家企业和政府单位开展多业态深度合作,通过技术培训、成本让利、茶叶包销等扶持,把当地茶产业发展推广到全国24个省340个县,带动当地农民就业人数累计20余万人次。去年,他重点帮扶四川小金县打开发展农业支柱产业,被誉为东西部精准扶贫的“浙江样本”。
凭江而建、背靠大山的“石苍山·隐”民宿,是柯桥区稽东镇青创联盟负责人、绍兴市“村村都有好青年”应华亮给乡村带来的新业态。他牵头成立的稽东镇青年创业者联盟,如今成员发展到15家。2018年年初,看到村里“山地多,抛荒多,缺少产业支撑”,他联合村里其他6位有志于发展乡村的乡贤,返乡创办绍兴七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荒山林地。
让更多人才返乡创业
在绍兴,越来越多的“归来燕”正在变为“领头羊”。目前,回到绍兴创业的青年“新农人”已有300多人。他们重新定义传统农业,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办新昌生田社乡村创活社区的肖磊,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美化入手,将一个“空心村”打造成一个以创活为特色的新乡村社区,吸引了文创、农创、科创青年的集聚回归;80后的邓传播回到老家嵊州市长乐镇蓬瑠村后,和弟弟一起成立嵊州市知竹清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发竹产品,竹笋、活竹酒、竹凳竹椅……做足了“竹”文章;石璜镇范油车村的80后金小芳接过父辈的年糕加工作坊,成立嵊达食品有限公司,用机械化、自动化代替祖传的手工,不仅保证了年糕的风味口感和品质,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实现了产业化;23岁的吕爽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业,成为家族里第三代竹编传承人,她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嵊州竹编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光大。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团绍兴市委书记赵浪平认为,乡村振兴的实施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农村的发展也催生出更多的机会,政策的倾向则给予了创业者更多成功的机会和可能。
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倡导青年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机制,出台政策,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团绍兴市委实施“新青年乡村振兴行动”,鼓励“新青年下乡”,组织“青创联盟”“青创农场”“青美乡村”,开设“团团直播”“青农市集”等,着力营造创业氛围。
据悉,近些年,仅绍兴各级团组织推出的“绍兴青农贷”“越青贷”“青创贷”等,累计支持的创业青年2000多人,提供金融扶持近13亿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董碧水 通讯员 史永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