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一枝独秀 今年前5月赔付同比大增74%
银保监会6月25日披露的最新行业保费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健康险保费收入达4427亿元,同比增长12.7%,高于行业总保费同比增速(5.5%),为低迷的行业保费增速平添了一抹亮色。
记者对比去年同期数据发现,近几年保费均呈快速增长的健康险,今年却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健康险前5个月赔付高达164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4.2%,显得有些异常。而2016年至2020年,健康险赔付同比增速均未超过35%。
作为近年来保险市场的黑马险种,因巨大市场空间及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保费增速,健康险被险企寄予厚望。不过,对险企来说,任何险种若赔付增速持续远高于保费增速,经营必然具有不可持续性。就今年健康险赔付的高增速,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去年低基数为主要原因,也不排除短期医疗险赔付增速较高,对健康险赔付增长的推动作用。
健康险一枝独秀
近5年来,随着监管持续倡导保险姓保、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提升,健康险迎来黄金增长期。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健康险保费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6.2%、29.7%、20.3%,增速均高于行业总保费增速。
今年的健康险增速也是“一枝独秀”。前5个月,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7%,高于行业总保费5.5%的增速,更高于寿险(5.2%)、人身意外伤害险(7.7%)、财产险(5.5%)等大类险种保费增速。
随着健康险保费近年来持续高增长,其赔付支出也出现高增长。据记者梳理,2018年至2020年,健康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速分别为34.7%、34.8%、24.2%,赔付增速均高于保费增速。
针对这一高增速,长期从事健康险等险种研究的资深保险精算师徐昱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健康险赔付高速增长有两大原因。一是去年健康险赔付基数比较低。去年前5个月,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人没有去医院就医,重疾险、医疗险相应的赔付就较低(多数赔付需要医院的诊断和凭证)。数据也显示,去年前5个月,健康险赔付支出同比增速仅为11%,对比近3年的赔付增速来看,这一增速确实远低于行业近年来平均增速。二是健康险赔付高增速或与短期医疗险赔付增速较高有关。健康险分为重疾险、医疗险等。“今年以来消费者购买的百万医疗险较多,这类险种是短期报销型(多为一年期),所以赔款金额要高一些。但这个观点是否成立还要依具体数据而定。”徐昱琛表示。
也有中型险企健康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包括惠民保、百万医疗险在内的短期健康险保费快速增长,极有可能出现赔付高增速的现象,但囿于行业数据缺失,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目前,寿险公司可以经营包括重疾险、医疗险等各类健康险,但产险公司只能经营短期医疗险,也就是市面上所说的“百万医疗险”。单从一季度来看,产险公司短期医疗险赔付支出达194亿元,同比增长37%,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健康险这门生意不好做
实际上,健康险无论是保费高增速,还是赔付高增速,都显示出,这是一个处于增长上升期的险种。但当许多险企对此达成共识后,健康险市场就由“蓝海”变为了“红海”。
近年来,各大保险公司积极布局健康险,抢占健康险市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上市保险公司的健康险收入占比逐年增加,行业竞争加剧。
更多主体的进入,对险企经营好健康险提出更高的要求,险企经营好健康险不仅需要在承保端把控道德风险等诸多风险,更需要对医疗与保险资源的整合力。2016年,随着百万医疗险、税收优惠险等出现,健康险保费收入快速提升。2017年部分健康险产品下架之后,健康险保费依然保持在每年20%以上的增速。
承保前风控难,消费者存在虚假健康告知的可能,以及承保后医疗健康服务与保险连接断层等诸多痛点,持续考验着险企的经营能力。
健康险需要更专业的经营方式,以帮助保险公司增收、降本。一家大型险企运营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不少险企推出了惠民保(短期医疗险的一种),对普及全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全民的保险保障水平均有好处,但运营这类险种最需要的是医疗大数据的支撑,不然就很容易陷入亏损。
健康险运营也面临着风险高、业务盈利难的问题。亿欧智库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根据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复星联合健康等6家专业健康险公司披露的经营数据,2015年至今,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太保安联健康等均实现微薄盈利。
基于此,目前国内一些险企正通过强化医疗健康服务与保险之间的联动以降低成本,比如收购医院、筹建养老社区等,不过具体经营效益如何,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