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润医美业揭秘:上游“躺赚” 中下游“吃土”
“近段时间医美行业并购很火热,收购方背后多是上市公司或大型投资机构,给出的溢价也很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美机构分会副会长田亚华日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并购热会催生泡沫,但对于市场分散且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医美机构来说,是一种积极现象。
资本对医美市场前景预期的乐观,也让A股接连不断刮起“医美风”。今年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开启了转型医美之路,甚至有业内人士感叹“沾上医美身价就涨”,全然不顾医美产业链到底哪里“美”。
医美业上游:
轻松瓜分市场利润
在A股市场,同花顺医美概念指数从今年初的低位949,上涨到本周的1743,创出年内新高,涨幅超过83%。而即便6月2日医美概念板块整体下挫,上述指数周跌幅不过0.43%。且纵观整个医美概念板块,今年以来市场表现颇为亮眼,如昊海生科、爱美客、华熙生物三家,截至6月2日年内累计涨幅分别达到96%、71%、62%。
一个行业的爆发,往往源于生态链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轻医美用户数达到1520万人,并以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持续增加。医美服务已从“轻奢品”转向“快消品”,医美消费从“小众消费”走向了“大众消费”。
信达证券研报分析,医美上游生产厂商产品入市具备严格流程,拥有产业链25%-30%产值,竞争格局及盈利水平好于其他环节;医美机构拥有定价自主权,占据产业链60%左右产值,但因高昂获客成本及运营成本,盈利模型跑通前,连锁化率难以提升,格局分散。整体而言,上游厂商在整个产业链最占优,未来监管加严有助于产业链健康发展,利好厂商及机构格局优化。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国家对药品以及医疗设备采取资质管控措施来看,能取得医美上游原材料和产品、器械领域经营资质的合规企业是相对少数,因此这类企业处于行业的主导地位,分得市场最丰厚的利润蛋糕。
张翠霞认为,“目前市场炒作医美概念已经十分明显,部分公司的估值高企,投资者应该谨慎。近期医美板块也呈现冲高回落态势,因为很多公司的价值已经被充分甚至过度发掘。另外在医美设备端,虽然国内起步较晚,但中国的部分医疗企业像复星医药、华东医药等,正在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参股、并购等形式,进军医美设备市场,这部分市场还未被市场充分认知。”
田亚华也表示,医美行业上游市场近乎垄断的地位正在被动摇,一些外资为主的医美设备制造企业正被国内企业追赶并超越,原材料和产品供应的企业也在增多。由于医美行业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疗法,因此,创新能力才是这类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以玻尿酸为例,虽然作为软组织填充剂或用于补水嫩肤,其在医美中的应用已十分成熟,但在伊美尔健翔医院主诊医师刘小峰看来,“玻尿酸还有韧带支撑应用场景,通过对韧带根部注射玻尿酸,实现面部立体轮廓塑形,这要求玻尿酸要有强提升力、不位移。”
医美业中游:
“最吃土”也最被资本青睐
医美机构作为产业链中游,是支撑整个医美产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被资本青睐的对象,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布收购医美机构,股价也得到市场的追捧。
一位医美从业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美机构在整个医美产业链中可以用“最吃土”来形容。表面上医美机构有极高的利润率,但其中三分之一要分给上游原料端,三分之一要分给下游渠道方,自己的利润还要分给知名医师防止对方“单飞”,一旦发生医疗风险,医美机构往往要独自承担。
合君咨询合伙人、连锁咨询负责人文志宏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医美机构近年的发展并不顺利,盈利企业也是少数,但医美机构连锁化经营的可复制性,颇受资本欢迎,因此很多投资机构包括上市公司都会跨界进入这一领域,促进了行业集中度提升。
文志宏说:“医美上游有较强技术壁垒,往往被行业巨头掌控,而医美机构目前来看经营能力较弱的原因,一方面是品牌影响力差,这造成获客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实力不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当投资机构进入后,能够加快对这个行业的整合,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品牌商的优势和运营管理的优势”。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已经从2014年的2384家增长至2020年的8007家,医疗美容项目也从最初的双眼皮手术,逐步扩展到隆鼻、面廓整形、隆胸、吸脂、自体脂肪面部填充等。除了美容外科手术,医美也延伸到了非手术方面,包括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美容牙科、植发等,各种项目越来越普及,价格也越来越亲民。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关注医美板块的逻辑主要是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和利润高。医美机构作为医美实施的主体组织,拥有自主的定价权和规模扩张潜力,因此会被资本普遍看好。
龚涛说:“但也不能忽视医美并购的‘水分’,要关注并购标的是否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团队,市场份额有多少。相比手术方面的医美机构存在较高的医疗事故风险,非手术方面的医美机构经营风险更低,可复制性更强”。
医美业下游:
获客渠道成本上升
由于医美机构分散化特点,使得定价权有逐步向下游转移到医美渠道方的趋势,这也导致医美机构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过去医美渠道以专业的运营推广人员、头发和美甲等渠道引流等为主,现如今随着私域流量的兴起,医美的渠道成本和影响力都在上升。
据Mob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医美APP用户中,95后逐渐扛起主力大旗,以29.2%比例占据最多用户群。超七成95后医美用户是通过以小红书为代表的分享类APP接触医美,超六成的用户被身边朋友“种草”医美。
医美项目的“种草”已经成为一种跨越性别、年龄和阶层的新营销方式,利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医美项目的推荐广告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医美整形网站和手机APP,正在成为主流的医美推广渠道。
然而这些互联网医美公司反而在资本热潮中遭遇冷流,不仅缺乏国内资本的关注,使美美咖、花漾医美等APP陆续陷入兑付和倒闭危机,一些海外上市的在线医美平台,年内股票最大跌幅则已超过50%。
田亚华表示,这不是一两家互联网医美企业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医美下游渠道的积重难返。为了获得新客,这些渠道方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消费者,背后往往存在代运营、代写代刷的团队造假问题,这种刷量、整形案例造假、代写代发等行为,导致医美渠道的收入长期难以“洗白”。
“互联网虽然给医美渠道带来一定的内容模式创新,但并未改变整个行业的畸形发展。医美作为一种高度定制化服务,仅靠互联网是无法实现充分的信息获取,它需要完整的线上、线下服务体验,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医美,了解自己对于美的需求,目前来看在线医美平台还无法提供此类服务。”田亚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