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积极布局氢能产业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十四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这不仅仅是任务艰巨的世纪大考,更将是一场科技的盛宴,蕴藏着空前的机会。今日本报就此展开相关采访报道。
近日,北京市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内的加氢站已处于试运行阶段。该加氢站占地20万平方米,日加氢量达4.8吨,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加氢站。
事实上,发展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氢能与储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
“氢作为极为洁净的能源,代表了能源优质化发展方向,发展氢能产业对实现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粤开证券研究院负责人康崇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氢能作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对化石能源有一定的替代效应,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布局氢燃料电池,氢能的应用场景和产业链布局正在逐步完善,氢能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后续绿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
当前,已有多地出台了政策规划,积极布局发展氢能产业。5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到“以炼化和化工企业副产氢净化提纯制氢为启动资源,构建氢能产业体系”。
康崇利表示,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地区产业结构,稳步推进氢能产业发展,设置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整体来看,各地区各有侧重,对于能源禀赋较强的地区,政府更加注重氢站、绿氢等产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氢燃料电池研发、加氢站的普及成为地方政府的关注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石化巨头也纷纷布局氢能产业。
“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若能够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取得技术突破,将有效提升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康崇利分析,对传统能源企业来说,当前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正在逐步降低,相关企业凭借原有的品牌力、渠道优势,布局氢能运输、加氢站等产业,加速业务转型,有利于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目前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增多,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有望在行业发展进程中受益。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加氢站和下游的应用端体量小、数量少,匹配不均衡,造成氢能供需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而加氢站的投资成本是普通加油站的5倍以上,如何促进加氢站投资成本降低,也是当务之急。此外,氢的运输和储存也存在一些问题,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和液化氢储存技术还有待提高,这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不足,但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十四五”将是氢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的重要窗口期,氢能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交通、生活方式。
“当前氢能产业尚未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不过,加氢设施的普及能有效提升市场空间,扩大新技术应用。只有获得规模效应,研发和制造成本才能降低。”刘向东说。
“中长期看,氢能产业的发展值得期待。”康崇利建议,在政策层面,一是加强政策合理引导,考虑到相关产业的研发成本和经营成本较高,对投入较大的龙头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财税支持;二是引导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还应重视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遏制跟风炒作、盲目投资等行为。对于相关企业而言,应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重视核心技术突破,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推进氢能产业的市场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