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实现国产替代才能降低成本扩大体验范围
近年来,人们对精准医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升,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演进、临床医疗场景的持续扩容,基因检测赛道持续火热。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118亿元,同比增长22.9%,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63亿元。
放在整个医疗健康的大行业背景下,DTC基因检测目前仍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内外主流的DTC基因检测品牌均主要依靠电商或官网进行销售,检测项目“轻”健康化,立足互联网,直接面向消费者。但随着DTC基因检测行业从2014、2015年在国内兴起,发展至今历经了不少波折,口碑亦是两级分化。
目前,相较于动辄数千元的基因测序,基因芯片成本平均在数百元,然而该成本仍无法支撑起国内消费级市场的规模化增长。赛道内企业主要依赖由海外合作生产厂商提供基因芯片,这也导致了DTC基因检测目前检测成本高、价格战效应明显。
日前,就DTC基因检测的市场争论、产品定位、成本问题,以及基因芯片的国产替代及应用范围等问题,财经网产经对话基因宝创始人、CEO李智。
“DTC是指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本质上描述的是通过互联网或是企业官网进行销售的渠道”,他解释道,“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可以实现定制,应用场景更加灵活,且在成本可控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让更多人以更低的门槛接触和了解到基因检测。”
据李智透露,解决研发技术问题并自行生产基因芯片,成本相比从外购芯片耗材可以极大的降低。“DTC的定位应该是普惠,只有实现基因芯片的国产替代才能把成本降下来,DTC检测得到广泛接受,商业模式才能走下去。”
打开市场要先降低成本
目前,相较于动辄数千元的基因测序,基因芯片成本平均在数百元,然而该成本仍无法支撑起国内消费级市场的规模化增长,相较于2019年欧美成熟市场用户渗透率达到8.1%,国内DTC基因检测市场发展仍处于发展早期,国内市场的渗透率目前仍然较低。
李智对财经网分析时谈到,DTC基因检测在国内发展相对缓慢,一直未能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用户增长,赛道内企业主要依赖由Illumina合作提供的基因芯片,这也导致了DTC基因检测目前检测成本高、价格战效应明显。
有业内人士曾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将基因芯片成本、分析费及相关杂费等核算在内,基因检测成本价格至少接近300元。李智也向财经网分析了基因芯片的成本构成,他指出,基因检测的核心成本是在前端基因芯片的研发,而此前主要依靠与Illumina等企业合作提供,成本降低困难,如果不改变成本结构的情况下,长期来看,商业公司的选择只能是提高售价,但又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对于一个目标是销售给更多用户的大众消费品,定价越高,受众的消费群体就越小,获客成本也越高。
“这也是DTC基因检测在国内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成本端由于依赖进口不得不接受国际化定价,而销售端必须要本土化定价才能打开市场形成增长,造成了进口成本、本土定价、本土获客的不可能三角。”据李智透露,“解决研发技术问题并自行生产基因芯片,成本相比从外购芯片耗材可以极大的降低。”
同时,在他看来,基因芯片研发出来,它的生产环节存在一个特点就是规模经济效益极为显著,“做1份和做1万份和做100万份的总成本没有很大的差别”,李智告诉财经网,扩大产能是降低成本的另一个关键途经之一,而产量多少则要取决于中下游的需求,“不能仅以峰值时的需求作为考量的标准,如果生产出来没有订单就只能储存在仓库,中下游可以是自己产品的生产需要,也可以是和其他企业合作外销基因芯片,稳定的需求是扩大产能的前提。”
据财经网产经梳理,目前,高密度基因芯片(Microarray)与高通量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简称NGS)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基因检测平台。近年内随着早筛风口的来临,NGS受到关注,但由于应用场景和实际需求的不同,二者表现出各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李智将检测的过程描述为“阅读词典的过程”,NGS像是从头读到尾,一页一页读;基因芯片则是把要找的词做成探针,有针对性的去看挑选出来的位点具体的表达情况,面向已知疾病已知位点进行检测。
据了解,基因芯片主要用于检测基因组上常见的60万-80万个多态位点,设计合理的基因芯片加上imputation算法对于目标人群常见突变有很好的检出能力。但对于罕见突变、结构突变、拷贝数等更加复杂也日益重要的突变而言,基因芯片无能为力,这限制基因芯片所检测的数据在更加深入的基因组学研究、临床基因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但并非所有检测都需要使用NGS,基因芯片已经可以满足很多使用场景下的需求”,李智告诉财经网,在消费级基因检测、遗传病筛查、药物组学研究、群体遗传学研究、动植物育种等领域均能应用基因芯片。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基因芯片市场已达到970.2亿元的规模,中国基因芯片市场已达到45.1亿元的规模。国内的基因芯片近几年需求也持续扩大,市场规模一直都保持着高速增长率。预计在2020-2025年,全球基因芯片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左右。到2025年,全球基因芯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821.4亿元。
定位大众市场,让更多人群接触基因检测
放在整个医疗健康的大行业背景下,个人基因检测目前仍然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内外主流的DTC基因检测品牌均主要依靠电商或官网进行销售,检测项目“轻”健康化,面向消费者,以及立足互联网这两个特点,促使DTC检测产品经常以“祖源、饮食、运动”等非疾病相关的项目作为主要卖点。
对于这一新兴行业,国内资本市场的观点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DTC基因检测是大健康产业的入口型应用,并且与大健康产业的诸多环节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也有人认为DTC基因检测缺乏严肃的临床价值,因此行业前景还有待商榷。
“事实上,DTC是指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本质上描述的是通过互联网或是企业官网进行销售的渠道,”李智解释道,“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可以实现定制,应用场景更加灵活,且在成本可控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可以让更多人以更低的门槛接触和了解到基因检测。”
李智向财经网描述购买基因宝的“消费者画像”,“目前主要以年轻的消费群体为主,大家初次购买的动力还是好奇心,因为大家对了解自己身体是有欲望的,无论是了解胖瘦也好,心理特征也好,在消费者最本质的认知里面还是跟健康相关。”
事实上,目前来看,DTC基因检测在短期内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市场教育上,作为直接面向大众市场的产品,其发展形成的规模效应能够直接在C端市场产生教育的作用,提高市场层面的社会认知。
此外,DTC检测也可以在院内院外之间起到连接的作用,李智谈到,医疗行业本身也在不断和互联网结合,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个人基因检测结果未来也可以有多个场景,例如远程诊断、基层医疗、个性化用药等。“如果用户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治,通过基因检测获取信息可以让院内医生更好的了解病患,和院内的场景就产生了很好的结合,这也可以是DTC检测长期的发展方向。”
而据财经网产经了解,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产品推广可以获得高粘性的用户,树立起强大的终端品牌影响力。但也存在获客成本高企,获客效率低的问题。随着消费基因检测头部公司的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消费基因检测公司开始以联合品牌、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方式通过药企、医疗健康连锁机构、保险公司等更加高效的渠道合作拓展用户。
而在当下,基因检测仍是一片蓝海,虽然多家头部公司均在进行布局,但拿证上市的产品寥寥无几,通常一个IVD产品比较顺利的跑完“性能验证、注册检验、临床试验、注册申报”这个获证周期是2-3年,多数产品均通过LDT模式,以第三方检验实验室提供服务的方式落地。有业内告诉财经网,选择院内还是院外进行销售,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是可以融通的,“但DTC面向应用市场的定位更多的应用场景还是在院外市场,而无论走哪个渠道其定位应该是普惠,只有成本降下来DTC检测才能得到广泛接受,商业模式也才能走下去。”